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论文] 价值论:设计研究的新视角

[论文] 价值论:设计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李立新|bojie@cg123.com    转贴自:本站原创


-- 李立新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设计与价值就其原生形态而言并非彼此分离,而是相融一起的,一种设计往往关联着价值的关怀,价值的眷顾也促进设计的发展。但近代以来人们陷入了对大工业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崇拜,设计在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中,善与美被排斥和吞噬,恶与丑正在转化为现实,设计意义的失落需要我们来一场真正的设计革命,期望设计与价值的统一,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设计价值观。

1.研究设计现象有待于运用价值论

在设计研究中运用价值论,并非是价值哲学研究在中国日趋成熟,一些特殊领域就势纳入其价值研究框架所至,也不是研究者一时兴起,别出心裁,弄点新意。而是设计艺术领域面对无所不在的中外设计价值冲突,面对生活实践中一系列设计难题的别无选择,这是学科领域内部的需要,是学术自觉而不全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与设计艺术相关的价值问题突显出来,诸如,设计的环境污染问题,设计资源有限问题,信息技术的负效应问题,人的内心情感的失衡问题等等成为一个时代性的、全球性的设计文化现象,它们早已不再是30年前,中西设计价值观那样的中西文化的冲突,而是一个世界性的设计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不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都处在这一深刻的设计价值观的变革、转型和重建之中,而对中国设计来说,旧有的中西设计价值观的冲突未曾解决,新的矛盾冲突接踵而至。

但是,面对这些新旧问题,面对这些交错一起的价值冲突和价值难题,我们依然是沿用过去的传统理论,所谓“本质论”即“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论”,“实用、美观、经济”的标准论,或“功能论”即“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功能决定形式”等,以这种知识理论来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设计现象,会让人感觉到理论的“无能为力”,在客观的、具体的设计现实面前凸现出“理论的贫乏”,同时,沿袭这种知识理论的后果,还将带来设计理论的混乱与设计实践的困惑。

例如,在“实用、美观、经济”的标准论的规范下,囿于自古罗马以来的“坚固、适用、美观”的范式权威,很难根据现实情况和时代变化恰当地调整和增删标准。对设计的美观、实用等情有独钟,定为原则,而对其他涉及到人的目的、社会伦理等价值问题颇感不适,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等设计的相关问题忧心忡忡但不能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因而,总是将设计研究归入“实用与美观”的讨论之中,希望以简单的、二分的或二者合一的这种研究方式来解释复杂多变的设计现象,或以上述标准、原则为标签,逃避或拒绝对之做审慎的系统的研究。

又如,人们习惯了“功能论”的认识论研究思路,囿于“功能论”的认知视角的狭窄,很难理性地接受和处理设计的各种复杂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将“功能”片面地理解为“实用性”,并刻意追求功能决定论的思想,刻意追求“功能第一”,“形式追随功能”,对实用功能之外的问题不以为然,对设计现实中的各种复杂问题避而不见,并把设计从艺术中脱离出来,轻蔑地看待艺术性,这种功能论把设计研究变成了“实用主义”的功能分析,所以有人就针锋相对,提出了“形式追随幻想”。“功能论”与“幻想论”将功能、实用、造型、形式相混淆,把某一时期的需要泛化为设计真理,从而将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人。而实际上,两者都不能真正解决和解释设计的实际问题,最后,脱离设计的目标,远离人的生活。

因此,研究设计现象必须超越“功能论”的认知方式,超越“本质论”二分合一的研究方式,去寻求新的理论视角,这就有待于设计的价值论研究,立足于人及其社会生活实践的设计价值哲学,坚持人的生活的和谐,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设计的道德维系,坚持创造生活的终极目标和原则,将设计的生活价值、和谐价值、伦理价值中的精神实质具体化,致力于为当前设计研究的发展、超越,为摒弃设计中纯粹的实用观、技术观、全球观,为创造性地建设一个“生活的”、“生态的”、“适当的”设计价值世界提供哲学基础。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并不是以新的设计价值观为唯一尺度,在研究中也不否定过去的传统设计理论问题,并不否定“功能论”以及旧有的“本质论”和旧有的设计原则作为设计研究的基础的事实,它只是将此类传统理论纳入到更宽广的“价值论”之中,使包括这些“功能论”、“本质论”在内的一切设计研究,均获得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一种以“价值论”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新视角。

2.对现代设计发展的价值考量

中国设计艺术100多年来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设计艺术有史以来最大变迁的100年,是一次充满革新意义的现代转型。从此,一个传统设计的时代终结了,另一个现代设计的时代开始了。对于这100年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做一次价值观念变迁的研究,可以从价值观的基点、目标、价值实现的手段、制度等方面来考量,可以发现,这一次设计转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价值观念的基点上,设计的中庸思想正逐步转变为功能主义思想;(2)在价值观念的目标上,设计整体和谐观正逐步转变为个人幸福主义;(3)在价值实现的手段上,手艺个性已被科学技术所取代;(4)在价值实现的规范上,工匠制度已被法律法规所替代。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充满着中国设计艺术近代以来的悲喜交并。

在价值观念的基点上,中国设计艺术始终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来指导设计的。中庸的核心思想是避免设计行为中的“过”和“不及”,这是中国设计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所做的审时度势的设计之道,对中国设计影响极大,这很可能是中国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所谓“礼藏于器”,实际上就是以儒家思想来规范器物,在价值指向上儒家中庸思想是超越实用功能的,也就是超越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利益,按儒家思想规范设计,强调“执两用中”的原则,从而起到缓解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冲突矛盾,不至于将许多设计物做到极端,最终让人、物与社会生活处于和谐的平稳状态。这明显地区别于西方近代以来的单纯的设计功能主义观念。当然,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设计都不可能放弃功能,否则,设计的目标不能抵达。但单纯地、执着地追求功能、追求实用利益的做法是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做法,“功能决定形式”、“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思想,在近代以来的中国设计艺术中成为主流思想深入人心,形式的、情感的、艺术的设计观念从根本上受到颠覆。设计的实用功能主义有其正面的价值效应,它使那些繁琐的装饰彻底没有了市场,它让设计在人的生活中更为合用。但也产生了种种负面价值效应,一是它催生出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实用观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生活观;二是实用主义让人盲目确信实用原则,由此而产生了否定实用之外一切的做法,忽视了人的情感要素,使物冷漠化,导致了人与物的不融洽,设计的文化与精神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价值观念的目标上,中国传统设计以整体为起点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整体不只是设计本体,更要高于其他一切利益,整体利益既是家族,也是社团,也是社会整体或国家利益。因此,以此为起点,个人、家庭生活被无条件地服从于整体社会生活。物品设计不突显个体利益,不从局部的效果出发,而是纳入社会整体,受主流思想的约束。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的各个子系统与整体结构之间有着协调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有着协调关系,从而构成了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近代以来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出中国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社会进步和人性的解放,带来个体生活价值的重视和保护。中国设计在这一历史时期,学习西方设计思想,借助社会潮流而建立起了设计的个人幸福观。个人幸福观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观念,在设计上的体现也有正负两种效应。设计的正效应是挣脱封建礼教的规范,提倡设计的个性本位,突出个人情趣,追求个人享受,完善个人人格。设计的负效应是强调个人高于一切,个体大于整体,个人享受成为设计的目的,成为设计的最高价值。然而,历史证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从整体和谐社会的价值角度看,在当今激烈的商品市场竞争中,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大量破坏自然生态的设计,过于追求商品化的设计,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大面积的磨损,设计处于失范的状态。

在价值实现的手段上,中国传统设计的生产是手工艺的方式,手工艺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为主,工场手工业和官办手工业为次。而家庭作坊的灵活性、普遍性和合理性成为传统设计价值实现的最佳手段。手工制作、自产自销及其传承方式都带上独特的工艺特性,它不只满足了中国人普遍的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工艺设计的独特性、地域性、趣味性和生活化。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工业生产使这种手工艺方式土崩瓦解,几乎彻底丧失了存在的可能。当我们告别传统的手工艺,热情拥抱现代大工业生产时,我们遭遇到了价值的困境。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设计个性与地域性的消失;其次是设计中艺术因素的冷落,装饰的否定,精神追求被忽视;再次是现代科技在满足了人们普遍需要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的危机。因此,当代中国设计存在一个如何从热切崇拜高科技的迷雾中走出来的问题。DOLCN.com

在价值实现的规范上,中国传统设计中存在着严格的工匠制度和“工律”、“例则”一类的设计规范,这些一方面有着较好的设计约束和标准,但同时存在着禁欲和人治的负面影响。当设计规范不足时,就运用人治手段来约束,传统礼制的力量在设计中具有法律效力,人们生活中的物品必须受礼制的束缚,否则就违“法”。与此不同,现代社会借助法律、法规的手段来解决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这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当代中国的设计法规还不完善,无法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法制意识和实际的设计需要。

3.中国设计的根本问题在于价值观的确立

中国设计的现代转型能否成功,在世界现代设计中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中国设计价值观的确立与否。或者说,设计价值观确立和设计价值论研究的水平是中国现代设计成功转型的基础或前提。

通过对中国现代设计的价值考量,我们发现有一个基本的事实:传统设计价值观已经丧失,新的设计价值观未曾建立。中国现代设计的各种问题就出在这一没有了价值观的真空地带。如前所述,在这个价值观丧失的真空地带,设计的文化与精神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设计处在一个失范的状态,设计被高科技所劫持,自然生态受尽破坏,设计真正的“法”还未完善建立。所有这些问题要想立即在当前解决是有困难的,甚至想直接攻克其中一项难题也不是容易的,而可行的途径,还是要从一些设计现实问题出发,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再依据目前通行的标准或规范,进行真实有效的归纳,并进一步使设计价值观的研究全面展开,进入到学理、科学的讨论层次之中。从而确立起中国自己的设计价值观,价值观如能确立,就可寻求具有启示作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的现实问题也是时代的回声,对于理论研究具有导向作用。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中西设计文化的激烈冲突和设计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已经成为设计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长期经济处于迟缓的发展之中,我国设计艺术在近代的转型也极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接触到大量外来的设计思想和观念,这一转型进程逐渐增速。但是,设计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与社会总体的意识系统相联一起的,某一观念的变化都会牵动系统整体观念的变化,而某一新观念的变化不可能独自完成,其中必定会有反复的过程,新旧价值观也是不断地较量与争斗,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观念的混乱时有发生。而作为研究者,减少这种争斗与混乱,缩短困惑、迷惘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也是一种学术责任。www.dolcn.com

设计价值观的冲突与重建不独中国,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现象。近年来经济一体化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全球化”问题,不同国家、地区、宗教、群体、个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增,那种“世外桃源”式的封闭状态已不复存在。设计领域更是如此,经济领域的“全球化”也促使设计艺术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制约。但是,“全球化”并不能让“设计的价值观”完全一致,虽然“全球化”已渗透到思想、文化的多个领域,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人并不是抽象的、概念的、单一的,而是具体的、鲜活的、多样的。人类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并没有失去自身所生活的那个共同体,人类的生活也不可能一体化,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因此,作为设计主体的人,他们的文化传统、宗教、思想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需求、目的、能力均有不同的特征,相互之间存有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人类多样化的生活现实。在历史上,这种多样性构成了各自独有的价值取向,建构出不同的价值标准。在现代,由于对多样性和单一性所产生的效应缺乏准确的评估,导致设计艺术有许多极端、简单的做法,一些传统价值观和多元价值标准被完全排斥,并将某种价值标准强加于设计,最终造成单一标准,产生价值观的失落或空白,给设计艺术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强调设计价值多样化的同时,也应看到设计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遍价值。即那些对于价值主体一致性的东西,如自然生态价值、环境伦理价值也包括设计的实用价值等。这些价值观都有其普遍的意义,但也有其局限的一面,表现在各设计主体因自身利益和需要而有所选择,因此,合理的普遍价值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论争的过程,并需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加强交往、沟通和理解。

在反思中国设计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最需用心的是价值观的确立。其中无论是多元化还是普遍性都是真正在探讨设计问题的实质,这是解决一系列设计问题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可是,当前关于设计价值问题的探讨,在西方也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几乎成为制约设计研究及设计发展的一个“瓶颈”。假如我们不能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现实和谐,对设计实践和面临的设计价值困境做出深刻的反省,并以价值研究这一新角度、新思路去认真地总结和归纳设计实践,并确立合理的设计价值观。那么,无论是中国设计的现代转型,还是各类设计问题的解决,都有可能不得要领,原地踏步,最终延迟转型过程和问题的解决。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设计价值论”中期成果之一,编号:07JA760015,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年第2期)


作者:李立新|bojie@cg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