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教程] 工业筋骨,艺术气韵--论“红坊”的再生与改造

[教程] 工业筋骨,艺术气韵--论“红坊”的再生与改造



作者:bojie|bojie@cg123.com    转贴自:本站原创


在一片几近被人忘却的土地上,在一处早已废弃的工厂车间里,我们留住了那些锈迹斑斑的记忆,它并没有因为城市的过度开发而流离失所,它恰恰相反的用一种重生的方式与艺术对话,令人诧异、谈论与热爱。 

选址与定位 
50年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变革,产业结构相继地调整之后,整个城市遗留下众多废弃的工厂,而今,“Regenerative”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让这些大工业厂房黯然失色之后得以华丽转身,为每座城市重建起诸多新的坐标,如伦敦的态德、美国麻省当代美术馆、悉尼岩石区等,坐落在上海西区的上钢十场旧址上的 “红坊”也是其中的一座。 

对于熟悉旧建改造的人们来说,“整旧如旧”的原则一定不会陌生,而“红坊”改造之后的再生,除了满足这一原则之外,不可忽视其改造、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到它对城市文化“大气追求”的深刻理解,对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尊重,所以才能将旧厂 

房特有的宏大空间、工业建筑的大桁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保护其原生态感为基础,又融入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艺术细节,使得“再生”之后的上海城市雕塑中心,不仅承载了建筑原本的意义,更散发出抵挡不了的时尚锋芒。 

 

 

改造与规划 
红坊是巨大的,总占地约有50000平方米,呈U形,中间区域是一块公共的大型绿地。但红坊的改造却是细腻的,改造后分为A、B、C、H四个区域,A、B区为包括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在内的艺术品展示区,C、H区为租赁形式的文化艺术商业办公社区。 

一个时代的终结,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告别,如何在改造的过程中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同样也是“再生”给我们带来的重要课题。改造后,园区内的中央空调设施、中央监控、红外线报警系统、消防系统、法国新型节能技术的供暖系统等一系列的智能化办公设施均可以达到4A写字楼的标准。

纵观建筑与空间上的改造,红坊园区内大部分空间,都整合得较为流动,注重建筑单体内部与外部的交通和联系,如二楼、三楼被定义为开放式的办公区,有些办公区上方还设有可以做分享场所的开敞式露台;雕塑中心A区更匠心独特地营造了三度空间——用一条狭长的坡道直通5米高的“空中展厅”;原先的钢铁冷却池也被改造成一个有趣的地下展厅,并与地面展厅交相呼应。

 

 

受众与再生
红坊园区非常注重公共性与开放性,会定期举办各类面向大众的交流活动,如果说M50面对的是希望找寻灵感与安静创作空间的艺术家,那么红坊挑战的却是希望表达和推出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与那些和当代艺术共同思考、前进着的公众们。 

城市的快速发展催生着建筑的更新,无论是有历史价值的还是没有历史价值的衰落城市区块或旧建筑,开始在这个潮流中被重新界定身份,那些快要被遗忘和抛弃的空间重新介入到城市生活中,历史被再次有模有样地制造,而我们可以如此有力地概括红坊的重生,那就是“工业筋骨,艺术气韵”。 

论“红坊”的再生与改造

论“红坊”的再生与改造

论“红坊”的再生与改造

论“红坊”的再生与改造


作者:bojie|bojie@cg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