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正文
[案例] 北京平谷新城城市设计案例2     
[案例] 北京平谷新城城市设计案例2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693 | 更新时间:2011-12-13 | 文章录入:CG123 ]

        2. 现状城市结构 

      3. 大尺度控制要素

       3.1 居住区现状分析

      a) 宏观层面

      (1)居住、工业、商业混合型和独立社区型交错布局。

      (2)不同年代的居住形态多样杂存,整体协调性较差。

      (3)居住空间整体特色不鲜明。

      (4)服务设施规模小且分散,没有形成规模。

      b) 微观层面

      (1)居住建筑:主要以多层为主,建筑形式较单调,质量一般;少数新建高层住宅建筑,立面处理较丰富,色彩鲜明,质量较好;还有部分低层住宅,多为砖石结构,质量较差,丞需改造更新。

      (2) 居住环境:新建居住区空间处理较好,绿化环境较好;旧居住区多为行列式住宅,居住空间单调乏味,绿化率较低,可识别性较差。

       (3) 配套设施:新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较完善,但大部分居住区配套设施不齐全,多为沿街底层小型商服;平房区基础设施匮乏,急需改造。  


       3.2 工业区现状分析

    (1)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边缘明确,景观完整。

      平谷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新开发建设地区,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由于承接区域工业的转移重任,工业园区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老城区内仅有零星未搬迁的工业企业。新开发建设地区的工业园区与居住区等有明确的边界相隔,且统一规划与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较好的生产环境。工业园景观比较完整。部分企业集团,继续采用生产与生活综合布局的空间模式。

       (2)城区内工厂布局新旧参差,环境质量总体不高。

       部分混杂在老城区内的工厂企业,建筑破败缺乏维护,环境污染严重,对城市生活秩序与城市的整体景观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边缘新兴的工业园区,总体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战线过长,尚未形成规模。多数园区道路建设状况良好,但绿化较差;虽已有部分企业进入,但总体形象凌乱,开发强度不高,缺乏鲜明的风貌特征。

       3.3 商业区现状分析

      a) 宏观层面

      (1)商业网点布局未形成完善体系。

       (2)商业设施布局分散,多为沿街底商,没能形成规模效益。

      (3)商业结构总体上不完善,业态单一。
      (4)没有已具规模的商业区,商业氛围不浓。

      (5)中心区公共空间匮乏,用地不足。

      (6)与商业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商业的带动效应以及辐射效益较差。

       b) 微观层面

       (1)商业建筑:主要以多层为主,建筑形式较单调,质量一般;新建的商业步行街,沿街立面处理较丰富,色彩鲜明,质量较好。

       (2)商业环境:新建的商业步行街街道空间处理较好,景观环境较好;但大多数商业建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广告标识牌布置散乱,缺乏统一的规划。

       (3)外部空间:部分商业建筑结合广场布置,绿化较好,但缺分与之配套的街道小品,诸如公共电话亭、街灯、花坛、座椅、公益广告牌、垃圾箱等,街道空间尺度不宜人。
 
       3.4 村庄现状分析

       (1)村庄沿河流、道路网络分布,乡村用地深远宽广,生态腹地辽阔。

       平谷城市空间的分布沿河流水系和区域道路向乡村地区伸展,呈现从城区到城乡结合部向乡村地区过渡的态势。乡村用地深远宽广,开发建设相对较少,为平谷城市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生态腹地。

       乡村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一般是,村落沿河流和道路两侧布置,建筑尺度较小,注重住宅与水,耕地,绿化的相互关系。乡村地区的存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绿楔,绿带,绿色走廊等构想的实现也是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景。

       (2)城中村所占比例较大,工业、居住混杂,急需更新改造。

       城中村集中分布在平谷的东部,多为平房区。建筑质量较差,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恶劣,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更新改造。

       4. 体系要素

       4.1 道路体系现状

       a) 现状街道尺度分析

       (1)城市大部分交通性道路为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车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有绿化带隔离,道路红线宽度较大;生活性道路大都为一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绿化较好。

       (2)宽高比(D/H)是指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一般城市的街区而言,当宽高比D/H>1 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感,超过2 时产生宽阔感;当D/H<1 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 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感,显然D/H=1 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而平谷城区的大部分街道当中,D/H 的比例关系普遍偏大,通常达到3-10甚至更大,街道尺度严重失调。

       b) 街道要素现状分析

       宏观层面

       (1)道路系统不完整,道路组织不完善,没能形成较好的城市面貌。

      (2)城市干道网密度较小,交通联系不方便,断头路较多,城市交通的可达性较差。

      (3)城市道路的分级不明确,道路的不同功能划分不明确。随着城市货运和汽车、自行车的迅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问题将日趋严重。

       (4)交通方式单一,没有公共交通,居民生活交通不便。

       微观层面

       道路质量:城市交通性道路质量较好,绿化较好;但沿线开敞景观设计不够,入口节点标志性和特色不强;有部分生活性道路质量较差,缺乏绿化,道路空间尺度不够宜人。

       道路绿化:车行道与非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绿化层次较丰富,多利用当地树种,形成了沿路的连续的绿化景观带。

        沿街立面:沿街立面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道路景观不连续、完整,缺乏适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2 建筑体系现状:

      a) 现状街道尺度分析

       1.旧城内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建筑景观。

       2.质量较好的多为近年来新建的建筑,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立面装饰的美观性;质量一般的多为上世纪末建造的“火柴盒”多层住宅,砖混结构,建筑立面缺乏设计,建筑空间单调乏味;质量较差的主要是城中村内的低层住宅,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破败,严重影响城市景观,急需改造更新。

       3.建筑在材料、结构的选择,立面的处理,形式、体量和风格的控制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独具特色的 当地建筑的风格。

      b)现状建筑高度分析:

      1. 建筑高度多在20米左右,城市整体尺度较宜人,但旧城内建筑高度没有统一协调,缺乏变化,没能形成错落有序的城市天际线。

       2.旧城内大都为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形式以平屋顶为主,第五立面缺乏设计,不够丰富。

      3.建筑高度与周围山体和水体形态等因素缺乏协调,忽略了城市空间形态与背景山体相结合,从而导致建筑物阻碍了景观视线或给人突兀的感觉。

       4.标志性建筑的分布较随意,建筑的体量、形态等方面处理得不好,在某些地段造成强烈的高度对比,破坏了城市轮廓线。

       5.旧城内开敞空间较少,绿色景观和建筑景观结合得不好,城市总体轮廓线缺乏节奏和韵律。

       4.3 河道体系现状:

      a)泃河景观现状分析

       泃河是平谷县境内最大的主干河流,该流域降雨量较多。根据对现状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河道:现有河流的地表水比较少,并且被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严重影响河道景观。

       驳岸:部分驳岸采用混凝土护岸,容易破坏环境,给人人工和呆板之感 ;部分驳岸没有护坡缺乏安全性,并且护岸的形式单一。
 
       活动空间:滨水空间尚未发挥作用,河道两侧没有供人休息和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人与水的亲近性没有体现。

       植被:整体上植物比较单一 ,没有精心设计,并且护坡植物没有竖向变化,河道内植物主要是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

      b) 洳河景观现状分析

       洳河系泃河最大的支流,是流经平谷县的主要河流之一。根据对现状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河道:只有桥梁两侧进行了简单的绿化,大部分河道没有进行整治,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景观。

       驳岸:部分驳岸较好的采用镶草砖和自然草坪进行护坡,但仍有部分没有处理并且驳岸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

      活动空间:现有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岳各庄桥的北面,设有与当地民俗结合的文化广场等比较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南面是以绿化为主的设计比较单一的休闲空间,其余河道缺少公共活动的空间。并且整体上人与水没有亲近性,忽视了水岸的综合功能。

      道路:桥梁北面的河坝道路基本硬化,但南面的河坝道路只有部分硬化,基本是以土路为主。

      植被:桥梁北面的植被种类比较多,并采用大面积的花灌木景观色带对驳岸进行美化,但仍有部分驳岸的杂草比较多;桥梁的南面的植被整体上比较单一,没有软质景观的立体设计,缺乏层次。

       4.4 地标体系现状:

       a) 现状地标分析

       1.建筑地标

       (1)地标性建筑总体质量不高,设计缺乏特色。

       (2)没有明确的景观视廊和景观轴线,地标性建筑分布散乱,缺乏统一规划。

       (3)建筑地标在立面、比例、尺度、色彩以及风格上缺乏统一,良莠不齐,整体协调性较差。

       (4)沿河重要景观地带缺乏地标性建筑。

       2.景观地标

       (1)缺乏别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元素,城市可识别性较差。

      (2)景观节点、景观要素质量较低,缺乏设计;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缺乏特色。

      4.5 开放空间体系现状:

       a)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1)景观系统结构不完整,开放空间体系整体性、通透性和流动性不强。

       (2)景观节点、景观要素质量较低,缺乏设计;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缺乏特色。

       (3)绿化缺乏层次,没有形成体系;而且与道路、河湖水系的关系不紧密。

       (4)对现有的河流水系利用率不高,需要进行环境治理与优化。

5. 现状城市结构 

       5.1风水格局现状:

       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宅、村、城的最佳选址格局

       平谷新城的山水格局分析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宅,村,城的选址都有根据可寻,一般城的选址以四面环山,两河交汇处为位于最佳的选址,以利于聚气,以这个标准来看平谷新城的选址,发现平谷新城三面环山,两面傍水,可以说是基本位于一个上佳的选址,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西面缺山,或者说是防止散气的遮挡。

       5.2现状结构问题

       1.城市建设用地由于受到泃河与洳河的阻隔,主要集中在两河之间,土地相对平整、集中紧凑且规模不大。

       2.主要功能分区不够明确,商业、行政、文教、居住等主要功能集中在建设区中部,滨河工业区和兴谷工业区分别位于城区南部和北部。

       3.城市主要现状条理不够清晰,主要功能集中在新平北街,谷丰路以及府前街两侧。

       城市现状问题总结:

       山水特色格局的削弱:

       随着平谷城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在缺乏对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尊重,导致城市特色格局:的逐渐消失,未来城市的跨河发展以及逐渐放大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更加削弱了平谷城市格局特色。

       城市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景观层次不够清晰:

       城市各类用地混杂布置,缺少必要的界定与绿化隔离。建成区内是无序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不同建造年代、建筑质量、建设风貌的建筑群混杂在一起,这使得城市缺乏边界清晰、特征明确的区域,降低了城市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新开发区则是城市用地的自由蔓延,城市建设与自然水网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相互独立。城市的历史痕迹和传统风貌缺失。平谷拥有六千年的文明史,但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对平谷历史文化形成了较大冲击。悠久的历史积淀被现代浪潮不断冲刷,昔日文化的耀眼光彩逐渐暗淡,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继承和展现,珍贵的城市文化逐渐破碎、散落,昔日光彩耀人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建设大潮之中。

       生态景观体系结构弱化:一些水系、山体等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因素受到城市蔓延、工业污染和密集开发的影响正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使得景观体系的完整性、通透性与流动性下降。伴随这城市规划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第三部分:规划分析

       1.片区体系

       1. 1. 高层居住区控制引导原则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即被称为高层住宅建筑。高层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沿洳河两岸地带,做为平谷新城重要的现代化风貌展示区域,应着重考虑其景观环境质量及建筑风貌。

       (1)建筑点式与板式相结合,注意高度的错落有致,从而形成天际线的变化韵律;对其建筑形式、体量及建筑色彩进行控制引导,鼓励不同风格的建筑。

       (2)依托特定的景观要素,周围设置缓冲地带,外围有绿带,与绿廊作视线连接,保持良好的景观视线。

       (3)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空间塑造更具魅力。

       (4)建筑群体平面、空间组合与环境富有特色,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5)规划提供先进齐全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绿化系统,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

       1. 2. 多层居住区控制引导原则

       多层居住区主要指建成区内的旧居住区、古城风貌协调区居住街区以及新开发区的住宅区。

      1.  建成区居住区的调整改造

      2.  1)旧城居住区

      2.(1)以“居住街区”的概念,营造既有文化特色,又有现代城市功能,适合城市中心区商业、办公、文化需要的综合街区。

      2.(2)采用既适应旧城街区模式、建筑尺度合适,又有传统特征的现代住宅区。

      2.(3)明确居住建筑的定位,对形式上与城市品质不一致的地段加以适度改造,加强新建筑的管理与引导。

      2.(4)七八十年代兴建的一些单位小区可以通过局部改造,提高居住标准。通过建筑的改造,也可以改善建筑景观。

      2.(5)完善配套设施和改善环境,采用维修、改建、更新增添设施等方法,适当置换其他底层住宅为商业、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用房,并使其不断适应居民多元化生活需要及其发展变化。 

      2.(6)近年建设的居住小区都经过统一规划与建设,住宅区一般重视个性,但与城市的整体协调不足。改造较为困难,建议在周边的建设中能尽量与建成居住区和谐,体现时代性。

      2.2)古城风貌协调区居住街区

      2.(1)加强核心保护区的建筑整治、环境修缮设计工作,加强新建筑与保护街区内街巷空间的协调,并加强其肌理的系统性。

      2.(2)逐步改善风貌协调区的整体空间环境形象,区内各项建筑要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建筑体量不宜过大。

      2.(3)适当增加公共绿地、开敞空间。绿地规划结合周围建筑、功能特点及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地区文化因素,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绿化系统。

      3.   新开发住宅区

      3.  (1)大规模社区选址尽可能依托特定的景观要素,如河湖水系等。居住区规划建设宜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突出山水特色,创造操作性强、层次丰富的生态适居环境。

      3.  (2)营造“城市型”居住社区,建筑高度以平缓的多层为主,少数点缀点式住宅形成变化;鼓励不同风格的建筑,空间上提倡适度围合。

      3.  (3)大规模社区建筑群体平面、空间组合与环境应富有特色,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合理功能分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大规模社区设特定的文化、娱乐、商业中心。规划提供先进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多种活动需要和心理需求,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3.  (4)道路系统应简明严谨,合理组织机动车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综合考虑公共交通组织,方便居民的出行要求。

      3.  (5)依据相关设计规范进行道路、竖向设计,节约建设用地、节省工程造价规划方案应经济、适用、实施性强。

      1. 3. 低层居住区控制引导原则

      低层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东的沿河地带。做为高档居住生活区,应注重其景观环境质量,打造品牌形象,从而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风貌元素。

      (1)低层居住区的选址最为优越,依山傍水,强调绿轴、水脉与居民生活活动的融合。平面线形自由活泼,以点状的组团绿地、带状的林荫步行道和灵活的会所建构出环境宜人的别墅区。

      (1)(2)周围设置缓冲地带,与绿廊作视线连接,保持良好的景观视线。

      (1)(3)建筑高度以低层为主,鼓励不同风格的建筑,从而增强居住区的可识别性。

      (1)(4)建筑色彩宜清新明快,建筑比例、空间尺度应充分考虑人的使用要求。

      (1)(5)规划提供先进齐全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绿化系统,满足区内人士各项需求。

      1.4行政办公区控制引导原则

      一个城市的行政中心,其形象不仅是政府机构的庄严、神圣感的象征,更是政府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协同为民的精神象征。 

      1)以经济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城市核心区的发展,通过核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环境的改善,促使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以集约用地、科学流线、合理分区促进办公效率的提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精心营造人工环境,实现办公环境的改善。

      (2)行政用地布置紧凑,充分考虑居民的需要,减少对周边居住区的干扰。

      (3)通过集中的景观建设,提高环境质量。政府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周围适当设置广场,完整展示主体建筑。

     (4)在组织各个政府机关建筑群体时,强调互相呼应与整体配合,共同形成行政中心的整体形象,成为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发散力的政治中心。

      1.5商业区控制引导原则

      城市商业区,是集中体现城市活力的公共场所,同时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环境。应明确商业格局,建立以商业中心为点,以商业街和沿街底商为线,商业区为面的完善的商业空间格局。

      商业网点:统一协调各商业网点的建筑风格,建筑立面、比例、尺度和色彩应遵循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从而形成丰富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的商业氛围;同时,应充分考虑以不同交通方式来往的人群,首先满足步行购物的需要,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工具。

     商业街:应结合露天商业活动和人流集散的要求,促进建筑外部空间的规范与完善;充分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完善街道小品、公共设施和绿化遮荫,通过小品的设置,建设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满足购物人群的休憩、游览的需要。

      沿街底商:规范建筑外立面和街道两侧的广告标牌,对于其尺寸、位置、材质提出统一的规定,从整体效果考虑,标识之间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形成韵律感;同时,整合建筑外部空间,改善购物环境。

      零散商业:应对其规模、分布进行控制,规范其商业行为,使其成为平谷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1.旧工业区整治更新

    (1)调整和整治旧城工业区,保证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性,减少对周边的不利影响。部分在旧城区内的工厂企业,建筑破败,对城市生活秩序与城市的整体景观产生不良影响,考虑搬迁一些混杂在旧城区内的工业。

   (2)控制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城区附近老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旧工业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

      (3)工业分区适当,与外界影响干扰尽量减弱,同时重视工业与居住的联系,减少通勤带来的压力。

      2.新工业区开发完善

      (1)处理好与周围的关系,解决好交通问题,注重工业对用地的特殊要求。选址尽量减少对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周围形成满足要求的绿化带,呈组团式发展。

      (2)引入生态建设的控制原则,在生产、生活和建设中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环境之间建立亲和共生的关系。

      (3)尽量提供充足适用的休憩用地给工业区工作人员使用。外围设绿化缓冲区与临近地区分隔,减少视觉影响。考虑城市主导风向,建立通风走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4)工业区内相应的工业及仓储建筑形式应体现出新时代的新功能特色,工业区的整体环境也应达到整洁、宜人、美观、清新。

      (5)在具体的园区规划设计中,可以考虑标志性产业园区对公众开发参观的可能,集中展示园区建设的成就,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6多功能区控制引导原则

      多功能区位于平谷新城的西南部,以休闲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应注意其建筑特色和景观环境的建设,以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

      多功能区位于平谷新城的西南部,以休闲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应注意其建筑特色和景观环境的建设,以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

      1、多功能区的选择优越,靠山临水,应强调建筑特色与绿轴、水脉的融合。规划形式符合用地功能特征,以大量的绿化、步行道和景观建筑构出环境宜人的区域。

      2、周围设置缓冲地带,与周边山体、水体等标志物作对景连接,保持良好的景观视廊。

      3、建筑密度较低,中心区可以相应得提高建筑密度形成繁荣的旅游度假氛围。

      4、大型公共建筑高度多层为主,度假式酒店可以考虑以低层为主,鼓励带有旅游服务特色风格的建筑设计。

      5、建筑色彩宜清新明快,建筑比例、空间尺度应充分考虑人的使用要求。

      1.7古城风貌及保护区

      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虽然现今平谷古城传统建筑基本不存,传统历史遗迹分布分散,较难以完整的反映出平谷的历史风貌,但历史控制要素如古城街巷结构、在山颠上起至高作用的长城和文峰塔等明代建筑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是平谷今日城市轮廓线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指导和组成部分。

      (1)古城是延续平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城市设计把握和体现平谷“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对散落在中心区内的历史文化各类要素进行精心的整理和挖掘。通过历史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组织和设计与中心区的开敞空间序列相结合,使其与现代的城市功能和市民活动紧密的联系,恢复和增强其活力和魅力,进而整体性地突出和强化中心区总体格局和空间结构的个性特征,塑造具有平谷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

     (2)古城核心保护区内应严格保护原有街巷肌理,对破败建筑进行整治更新,保护历史遗存,恢复古城风貌,使其成为平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

    (3)古城风貌协调区应为古城保护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在可行的情况下,保留和扩阔眺望古城的景观,毗邻的新建筑物高度应在朝古城的方向渐次降低。

      (4)新建筑物可采用梯级式及园景平台的设计,以求在规模上或甚至在风格上也与古城融汇一致。新建筑物(特别是较低楼层)的规模、比例、色彩、用料或建筑设计,均应尽量与古城风格相协调。

      (5)平谷地区有本身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风俗。进行建设时,应尽量保留和增强这些文化风俗和特色。

      1.8公园

      公园作为满足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要求的场所,在居民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节点,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文章:[案例] 北京平谷新城城市设计案例1
下一篇文章:[案例] 北京平谷新城城市设计案例3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2]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2994]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31]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48]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89]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2]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30]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52]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08]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83]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