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专题]建筑设计理论专题 >> 正文
[论文] 透析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     
[论文] 透析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
[ 作者:张君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702 | 更新时间:2007-11-7 | 文章录入:公社 ]

-- 张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的改善,建筑装饰装修应运而生并日益兴盛。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当我们满怀时代的喜悦踏进某家餐厅、酒吧、商店或宾馆,甚至朋友的雅居时,满眼充斥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复古风格。大屋顶、朱漆门、格扇窗映入眼帘,紫檀橱、八仙桌、红木榻依序排开,灯笼、幔帐、烛光随影晃动……俨然一个书香门第,似乎这样才够得上有文化、有品味,上得了大众眼中的档次。其实,真正的古已没法复,不过是仿仿而已。这种盲目照搬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形式的所谓‘继承传统’的纯复古大有迅猛‘蔓延’的势头,如何正确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外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为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是业内人士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现在来说,都是传统文化,都对现在的社会行为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它蕴含着丰厚、灵动、整体的精神因素,可谓是博大精深,包容万象。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对传统依恋的‘传统’,就建筑和绘画这两种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的基本体系没有大的变化,也没有消亡,直到封建社会末期,都能满足国人的建筑需求。世界别的地方也有过一些古老的建筑体系,而它们不是后来一变再变,就是早早灭亡,像中国传统建筑这般长寿的体系,全世界没有第二家。究其原因,儒学中仁的"爱人"和礼的"辨异"形成了一套自我调节的中庸之道,在这种机制影响下的中国建筑也就以“百举不过”为其品格标准之一。一方面需要“百举”,并且“非壮丽无以重威”;一方面又要求“不过”,帝王应该“躬行节俭”。这些理论客观上使中国建筑具有明显的保守性,限制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一直满足于木结构体系,不能有更大的突破的原因之一。中国画的发展也显露出相似的特征,人们常误以为中国画除了笔墨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中国画画家对传统笔墨语言的重视无可厚非,前人的笔墨程式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本钱,许多画家只顾笔墨语言的师承而忽视了创新,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局面,而西方绘画却在印象派之后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从笔法颜料、图式语言甚至到整个意识形态,令人叹止!究其根底,这种随遇而安、不求变革的观念除了受中国古代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之外,清代两百多年间的闭关自守使中国社会发展停滞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当西方发达国家方方面面提升发展的时候,中国社会却如同进入冬眠状态。当前室内外设计的整体风格是一种表面似乎矛盾的各种倾向的复杂混合物,但其中时尚的特性更加强烈,若过度屈从于复古这种时尚,则既威胁着我们在设计中一贯珍视的那种自由与个性的创造,更危险的是它助长我们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心态的滋生。

设计重在创新,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设计为实用器物注入了艺术,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艺术本身,对待传统更应如此。然而,许多人不是把传统看作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与之共同汇进大海,而是把传统当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渊。我们不能总是安于和甘于重蹈前人的蹊径,总要勇敢迈出踏向未知领域的探险脚步。试想,再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我们的子孙后代接过我们“传给”他们的疑固的‘传统’又将作何感想?只有日日新,又日新,才会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过程,任何发展带来的变更形式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思维方式。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强调的‘礼’被统治阶级奉为一朝一代的典章,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如明代紫禁城,在建筑与室内布局上,一进进院落、一座座殿堂、围绕着一条明确的中轴线,主次分明、壁垒深严。再如北京四合院民居均为正房三间,黑漆大门,是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于联系。在‘礼’制约古代建筑的同时,以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强调自然至上,使一些建筑特别是园林,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的局面,使人超越礼数,回归自然,求得片刻的松懈、宁静、欢愉,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的交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儒各种思想相互融汇、补充,逐渐形成了更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精神。对传统人文的挖掘,使我们能与祖先进行精神的交流,也能洞察中国传统设计中精彩、深奥的人文内涵,从而给当代艺术设计创造以启迪。

在中国建筑传统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传统不可能全盘照旧也不会全部中断和丧失,它经历的应是一个扬弃过程。随着新颖辈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不断更新的观念和情趣,飞速发展的世界交流和融通,如果不能大胆否定与当今时代不合拍的传统,那么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将会远离时代精神,重蹈闭关自守的覆辙,更谈不上创新和特色。中国建筑装饰精巧细致,亲和性和舒适性很强,象形寓意,意境深远,因地制宜,雅趣与实用结合等,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但时过境迁,表层的生搬硬套、堆砌摹仿会令人感到不伦不类。如一些古代的实用器物铜鼎和铜爵大受捧爱,价值连城,稀罕得不得了,但人们倒也没把高压锅做成古鼎模样,也不把玻璃酒杯异得像铜爵,为什么,古今异宜也!再如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人称道的屋角起翘具有可贵的本色美,匠师们只是在结构和功能必然要求的有机体上面略施斤斧,使它们兼具装饰作用而已,若在当今新结构的条件下不加分析地运用这种形式就会显得哗众取宠。好的室内外设计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只有搞清本质规律,生存土壤,找准它与现代设计相通之处,灵活运用,才可能推陈出新、创造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如古人为安居乐业刻意追求‘秩秩斯千、幽幽南山’的安居意境,现代人忙忙碌碌于紧张生活之中,显然不再有饮茶赏月、吟诗作赋的心态,但也可以在室内外设计中着意营造一种简约放松的氛围。再如古人室内多几案、箱笼、床帐、烛台等,虽然形式美观然而许多对现代人已没有太大实用性,应下工夫研究其可用之处,以免成为不具实用价值的纯装饰物。www.dolcn.com

当然,传统更不是供人顶礼膜拜不可超越的神龛圣像,就拿中国过去的建筑体系来说也是存在缺点的。譬如,中国现在森林奇缺,便与数千年来一直以易毁易焚的为主要材料有关。由于没有科学的力学与结构知识及大量建筑装饰用料多而大很不经济,又由于房屋结构采用木材,层数有限,净跨度不大,水平扩展,因而多占土地,再如以实际考虑,斗拱逐渐演变为多余的装饰,采用‘户枢不蠹’构造的门扇开关时吱呦之声可闻,严丝合缝难以保证,木材料家具易燃易腐易划伤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一个体系虽不适合今天绝大多数的设计需要,然而分解开来,其中的一些部件、元素能够并且早已融入许多新设计中。1982落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贝聿铭在香山这个原清代皇家园囿中没有搞琉璃瓦大屋顶,他是把江南民居、传统庭园中许多装饰元素与现代形式融合于一处。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能作视觉符号用的形象成分外,凝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心理方面的因子,也可能被吸收进新建筑中来。如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就吸收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观念,设计出《流水别墅》这样与自然融合为一,依山傍水的建筑精粹。再如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中许多科学的观念也为现代室内设计注入许多有价值的创意与构思。

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发展与创新。虽说我们不能逃避历史,但至少我们应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去看待传统,一切偶然的和仅仅是样式化的东西被放到它应该去的低层位置,以新的姿态出现,而很少像那些我们被钉死在上面的滑稽的仿制品。这一点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迪就做得很好,他的作品以大胆奇特的造型,使人眼花缭乱的结构而响誉世界,虽然他吸收各家建筑的精华,如哥特式、伊斯兰教、新艺术式……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造方式,事实证明他是一为天才的先行者。再如后现代思潮中意大利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孟菲斯”以那些夸张的形式、奇特的装饰以及大胆甚至有些放肆的鲜艳色彩来诠释它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有些希奇古怪,但让人觉得既轻松活泼又心情振奋,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又一个崭新的设计风格。

综观历史,每个时代精神都与该时代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信仰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精神无一例外地通过人类的创造与想象展现。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过去了,中国建筑还要发展,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发展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即为适应新的潮流、满足新的需要而利用新的条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来。我们总不能“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为户”,把设计作为只求温饱的职业,正如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所描绘的:“现今的普通建筑师,是一个胆小的、精神萎靡的家伙,害怕正视现实。他用各种各样的历史‘风格’玩弄他的小聪明,他能轮流向……或者无论什么式发出定货单。”其实,只要历史存在,时人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关键在于是否抱着扬弃的态度去改造和创新,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一些小国家学习,如日本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本参照,但她是个极善‘拿来’,又极善改造的民族,其传统建筑虽以唐代为范本,却不间断地变化着。斯堪的那维亚诸国也有着再创造的‘习惯’,难怪小到一把锁、一具台灯都可以堪称为设计中的精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幸运的。如何正确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洋溢生命的气息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体系更需要把握好设计中的点点滴滴,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形成一种涵养,渗透在每件作品中,使它散发出灵性与生机。

参考文献: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著  广州美术出版社
《走向新建筑》 (法)勒·柯布西耶著 陈志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迪的房子》 徐芬兰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画:强化图式设计——致田黎明》 美术观察04/02 翟墨
《室内设计与社会风尚》 装饰04/03 韩晨平

作者简介
张君, 96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现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文章:[论文] 城市社区环境设施个性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文章:[论文]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设计造型元素与表现方法的发展研究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87]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2991]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26]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44]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85]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87]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26]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49]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05]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81]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