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专题]建筑设计理论专题 >> 正文
[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 作者:田颖拓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3356 | 更新时间:2007-12-9 | 文章录入:农民 ]

02·传统文化——割舍不掉的情结

大家可以从我们上面举证的个案中看到,影响着欧洲现代文明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其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你是持有什么样艺术与设计观念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只要你还在进行你的艺术创造,那么,在你的作品里,总会留下传统文化影响的影子。对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可以不承认,但它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因为,你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里可以借用一个中国的典故加以说明——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有一个被人们十分喜爱的人物——孙悟空,孙悟空很有本事,呼风唤雨,千变万化,无所不能。但是,有一次他与二郎神斗法,变成一座小庙,尾巴无处藏,他就把尾巴竖起来,变成庙后的一个旗杆。二郎神一看这个小庙好生奇怪,旗杆为什么要竖在屋后,而不竖在房前?于是他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孙悟空变化的小庙。最终把孙悟空抓住。

后来中国人就有了一句俗语——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变不掉自己的尾巴。为什么变不掉尾巴?就因为尾巴是长在他身上的东西,他想变掉也不可能。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把她全部消亡。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被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彻底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在世界上消亡了。反过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这就是我们至今仍然还能够见到美洲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的原因。同理,下面要讨论的这些曾经影响过,或者是直接产生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古代文明,创造它们的族群(Tribe)也许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精神,它们却传承下来,并且影响着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和思维方式。当然,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扬弃,即批判地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的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按照欧洲历史学家的划分,上古时期的古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艺术,被称之为古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些古典艺术,都对欧洲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也就不会有欧洲的现代文明。据说德国人就很是认同他们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关系。事实上,在无数的考古发掘中,也能够看到古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以及古希腊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的影响。仅仅从艺术角度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古埃及文化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古罗马人讨论制定未来罗马帝国雏形的时候,古埃及已经是一个有着3500余年有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了;当日尔曼人和凯尔特人在北欧森林里猎熊的时候,古埃及文明已经开始衰败。现代考古学证明,就连古埃及的最后一个王朝——第26王朝衰亡时,也都是發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事情。古希腊人曾指出,埃及是孕育科学的温床。公元1798年,拿破伦率领军队和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横渡地中海,侵入埃及的时候,他站在已经在沙漠中沉寂了数千年的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

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作家对古埃及也很有兴趣,他们的著作保存在拜占廷,也保存在罗马。希腊和罗马的古代传说,也常常提到古埃及的宗教。此外,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希伯莱人历史,也往往和古埃及的历史关联,所以《圣经·旧约》的一些章节,如《创世纪》、《出埃及记》等,都保留了古埃及政治史的片段,对古埃及人的风俗也偶有提及。许多与古埃及有关的传奇故事,多半是籍此得以流传至今。例如约瑟被兄弟出卖,后来出现在法老的宫廷,成为古埃及宰相,并与父兄相认;摩西幼时被抛弃在尼罗河上的一个篮筐里,由法老的女儿收养,后来率领希伯莱人返回以色列,为逃避法老军队的追击,摩西用手一指,红海出现等等。还有早期基督教会的神父,为了证实《旧约》的真实性,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曼内索《埃及史》的片段,这也使得人们得以一窥《埃及史》的风貌。这虽然只是古埃及文化的一些碎片,但也可以看出古埃及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巨大影响。

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建造了至今还没有完全被破译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就是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胡夫大金字塔大约修建于公元前2650—2500年,与它并列的还有两座稍小一点的金字塔,它们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两位国王所建,在三座大金字塔的周围,散布着六座小金字塔,一尊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座落在建筑群前面,它凝目眺望沙漠,警觉地守护着这座王者之城。胡夫大金字塔高137米,由260万块巨石建成,塔底部每边长约230米,倾角为51°50′,显示了精确到微米设计,它占地13.1英亩,用石料625万吨,每块方石平均重2.5吨,金字塔底边方形的南北两边长度仅相差0.09%,东西两边仅相差0.03%,这座重量达700万吨的巨大建筑,坐落在广阔的磨石块铺筑的地面上,精确地指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是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条件下完成的。

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公元前1317—1251年,另说公元前1290—1223年),是古埃及第19个王朝的第二代法老王,在位共67年,执政时间在埃及历史上居第二位。他是埃及最有作为的法老之一,一生中以修庙和打仗著称,有关事迹一直被埃及史家津津乐道,也广见于埃及各地众多的宫殿和神庙的壁画与雕刻中。拉美西斯二世热衷于建庙,在位几十年,建造了众多的神庙,因此被埃及学家称为“拉美西斯大王”。拉美西斯二世时代完成的底比斯阿蒙神庙,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围抱的圆柱,中间最高的十二根圆柱高达21米,每个柱顶上可以容纳100人,其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此外,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方尖碑和法老及后妃们的塑像。另外,如路克索尔神庙、吐坦哈蒙墓、拉美西斯二世墓、埃尔—阿玛尔纳的宫殿,也都庄严宏大。这些陵墓和神庙的墙壁上,到处都装饰着绘画和浮雕,这些壁画和浮雕的题材,不少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园艺、手工作坊的各种劳动场面,以及畜牧、狩猎、市集、运输和统治者宫廷生活等等。

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神庙之宏大精美,还可以从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中深刻领略到。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GreatTemple,AbuSimbel),建于公元前1301年,是埃及现存较完整的石窟神庙,也是古埃及建筑中空间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整座神庙全部凿岩而成,隐藏在山崖中,山崖直插尼罗河河床。象征拉美西斯二世的四座巨大坐像,雕刻在从山崖中开凿而出的梯形基座上,面朝太阳升起的方位。雕像中的拉美西斯王,头戴王冠端坐上方,双目慈祥地俯视着前面,厚实的双唇微合着,神态安详稳重,气势不凡。在他身旁的王后,头上戴着高高的王冠,显示出高贵典雅的气派。其工艺之精湛,充分展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杰出工艺水平,堪称古埃及艺术中最绚丽的珍宝。在四尊雕像的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家族成员的小雕像,旁边刻有优美的古埃及图案和文字。巨石雕像高大雄伟、顶天立地的气势,令人震撼。雕像如同神庙门墙,形成神庙的正面。整座太阳神庙高约33米,宽37米,深约61米,神庙的入口就在四座雕像中间。这些从崖壁上凿出的高达20米的巨人,在尼罗河航行的人都可以看到,象征着法老压倒一切威力的形象。在入口上方的一个壁龛里立着太阳神拉·哈拉梯,他的头部是鹰的形象,再上方雕刻有一排狒狒正抬起爪子,似乎在欢呼着太阳。大门直通石窟大殿,大殿是庭院模式,左右各立有四根方柱,身着礼服的法老巨型雕像靠在方柱前,象征着法老在祭祀死亡中将得到再生。顶棚上雕着圆盘形的双翼太阳,四周墙上和石柱上刻满了浮雕和铭文。石壁上的彩色壁画,描绘着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当时的生活情景以及征战情况。大殿之后是四方的多柱大厅和一个宽阔的空间,空间尽端是有四座坐像的圣殿,象征着在这个地方崇拜的四位神祗:法老的守护神阿蒙·拉、太阳神拉·哈拉梯、造物神卜塔和拉美西斯二世。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考古学者们才意识到这座神庙设计之精确与独具匠心。每年的冬至和夏至两天,太阳光穿过神庙大殿,直照在除卜塔神之外的三位神像上,大约五分钟后,太阳光便消失了。阳光从不照在卜塔神身上,因为卜塔神形为木乃伊,喻示着黑暗。

后世埃及学家,对古埃及统治者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这些巨大建筑,感到困惑不解,如果简而言之,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体现神权法老的无上威力。所有这一切文化成果,即古埃及文明,后来被创造爱琴文明的希腊人、克里特人,以及欧洲文化的创造者所传承。

西亚文化

这里也不能不提及另外一个对欧洲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西亚文明。西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两河流域文明,它的中心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因为在21世纪被自诩为当今世界上最文明的美国人,再一次侵略、劫掠和蹂躏,我们不能不在这里多说一点两河流域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希腊语为“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使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今天仍然承认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大约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图01)。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巴比伦一直是西亚最繁华、最壮观的都市。特别是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公元前604—562年)王朝,巴比伦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

新巴比伦以宏伟的城市和豪华的宫殿建筑著名。新巴比伦城建于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有三道城墙环绕。新巴比伦城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0公里,外面有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主墙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全城共有300多座塔楼,100个青铜大门;幼发拉底河穿过城区,上有石墩架设的桥梁,两边有道路和码头;城内有石板铺筑的宽阔大道,穿过用琉璃砖嵌成兽形装饰的伊什塔尔神门;在马都克神庙中有高达90多米的梯形塔,共有七级,顶端有四角鎏金的小庙,其中供奉有马都克神金像。国王的宫殿十分华丽,宫墙都用彩色瓷砖和精美的狮像装饰,宫中还有一直被后人赞不绝口的“空中花园”,古称“悬苑”。

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名字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paradeisos直译是“梯形高台”。所谓“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再后来,统治两河流域的阿拉伯人,就把它称为“悬挂的天堂”。关于空中花园的说法很多,我们大体可以相信的是,这座方正的空中花园,建在一个5万平方米的高台上,本身周长有500多米,即每边长125—150米之间,高度大致在25米以上;采取垂直绿化的方式,每一层内都有坚固的石(也许是砖,但不大可能)砌拱券,上面铺装石板,在石板上面进行一系列防渗处理,在经过防渗处理的基底上,铺装一列列芦草,上面覆盖厚土层,足以使树木花草扎根生长。每一层的拱券设置合理,互不遮挡,使每一层的植被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空中花园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古代园林设计师的才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巴比伦人在2500年前就成功地采用了高层建筑防渗技术。园中层层都有奇花异草,还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空中花园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巴格达遂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城门装饰着精雕细刻的花草、动物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宫廷大院有喷水池,种植奇花异草;夜晚,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仙乐飘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两河沿岸的码头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场繁荣,贸易兴盛。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麦蒙统治时期,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引进印度的十进制和数字0,这些数字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有这些文明传入欧洲,加快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步伐,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两河流域文明,给伊拉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早就令19世纪处于全盛时期的西方列强垂涎欲滴。西方殖民主义者,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巧取豪夺,把大批的伊拉克文物运回了本国,填满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德国柏林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厅。英国人大肆劫掠雅典帕提农神庙后,德国考古专家们则想到了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在该遗址上整整挖掘了20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带着挖掘出的数不尽的珍宝回到了德国。在这些珍宝中,包括价值连城的金狮子——这些金狮子是古巴比伦中央大街的守护神,以及大批金银首饰和器皿等。稀世珍宝——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巴比伦门”,竟被德国人生生拆卸下来,分成小块大理石运回欧洲,在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复原供人参观。21世纪,美国人再一次玩起了殖民主义把戏,使用最现代化的手段,对两河流域文明进行了又一次空前的大洗劫!

上面两段虽然是一个插曲,但是我们不能不说,因为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每一次洗劫,都是对世界文明的剽窃。下面我们还来讨论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稍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都是在它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由于巴比伦文化成就的辉煌,后来希腊和罗马文化,都深受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中,有一大批泛巴比伦论者,他们曾经提出世界文化起源于巴比伦的学说。我们姑且不论这一学说是否成立,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巴比伦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巨大影响。

在古埃及人和西亚人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或者稍后,在地中海北岸——爱琴海地区,开始了欧洲文化——爱琴文明的创造时期。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海岸地带。克里特岛,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岛屿,当时富于森林,气候滋润,适宜农业发展。海上交通方便——北达希腊大陆,南到埃及,东通腓尼基、叙利亚和塞浦路斯,西至西西里和意大利。于是,这里最先产生了爱琴文明的克里特文化。克里特文化(Crete)不仅是爱琴文明最早的文化,也是欧洲最早文明的代表文化。爱琴文明有三个系统:克里特文化(Crete)、基克拉底斯(包括罗德岛、米罗岛等,著名的米罗的维纳斯即发掘于此)文化和希腊底文化。这三个系统各有三个发展时期,公元前2600—1900年为早期,公元前1900—1600年为中期,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25年为后期。只是基克拉底斯文化后期被克里特—迈锡尼(Mycenae)文化所涵盖。希腊底文化发展到中期和后期,我们又叫它迈锡尼文化。

希腊文化

爱琴文明使古代希腊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具先进文化的民族,德国人说:“虽然我们把当时的希腊人看成是遥远的草原上的野蛮人,但我们是希腊人的后裔,从精神上我们是苏格拉底的后裔。”而希腊人则认为,希腊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当在克里特岛,克里特文化才是欧洲最早的文明。

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很早就已经能够采用轮制法生产彩陶,在暗青上绘以白文花草图案和海洋生物形象,间杂红、黄、褐色图纹和斑点,甚至绘有彩塑立体花朵,极为优雅,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他们还有可以显示其高度文明的造船业,它无疑是海上霸权的重要支柱。米诺斯的工匠已经能够建造远航海外的帆船和使用龙骨的战船,这是古代造船术的一项重大改进,后来希腊人也沿袭这项技术,希腊古典时代活跃的海上活动也源于此。

克里特文化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克诺萨斯(Knossos)王宫的建筑上,这座宏大的王宫经过多次毁坏和重建,是好几个世纪以来克里特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劳的结晶。关于这个王宫的建筑,在古希腊有种种神话传说,其中有这样一种传说:克诺萨斯国王米诺斯(Minos),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妻子,她感情丰富但又非常怪异,她爱上了一只公牛,把自己藏在一个木牛里并与这只漂亮的公牛生了一个孩子——牛头怪物,叫米诺陶(Minotaur)。于是米诺斯专门建造了一座迷宫,叫米诺陶居住在里面,并叫希腊人每年为米诺陶供奉七对童男童女,使希腊人深受其害。后来,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看到希腊人遭受这样的不幸,深感不安,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去克里特岛,并发誓要杀死米诺陶。提修斯勇敢英俊,智慧过人,立刻赢得克诺萨斯国公主阿里亚娜(Ariadne)的芳心,在阿里亚娜的帮助下,提修斯终于杀死米诺陶,走出迷宫,使雅典人获得解脱。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Arthur Evens)和他率领的考古队来到了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他们想找出传说中有关迷宫的历史古迹。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他们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找到了迷宫。迷宫坐落在克诺萨斯一座叫做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周围曾经古木参天。迷宫有东宫和西宫,有国王宝殿、王后寝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楼房、贮藏室、仓库等组成;占地1400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把东宫和西宫联成一个整体。位于高坡地位的西宫大部分宫室是三层建筑。这些华丽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通道和阶梯相连,真是千门万户,曲经通幽。说它是迷宫,是因为王宫建筑廊道迂回、宫室交替,进入宫殿,犹入迷宫。难以走历经3000多年的壁画,壁画有表现国王、贵族活动和斗牛戏的内容,这些和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南海迷宫和宫中饲养牛头怪物米诺陶的情节隐约相符。在迷宫中,还发现2000多快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记载着王宫财物的帐目,其中有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是十进位。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徽的不同,从中可以推算出克里特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迷宫的周围,还发现有豪华的住宅,里面居然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浴室有样式与现代浴器十分相似的浴盆和冲水设备,用水由陶制管道供应,取水自10公里之外的山上清泉,宫中有底部为抛物线型的沟槽,以减缓水速和沉淀泥沙。英国作家科特勒尔曾经说:“尽管克里特王财富众多,珍宝无数,但是却没有那一件像这个3600年前的厕所那样给人更深的感染力!它属于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学技术的典型产物……”在豪华住宅的旁边,也有极为简陋的小屋和茅舍,这显然是穷人和奴隶居住的地方。

克诺萨斯王宫,已经具备了许多现代设计的观念,譬如尺度概念、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建筑设备的配置、使用功能、享受功能、欣赏功能的兼顾,等等,因此,它在古代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1600年前后,操印欧语的阿卡亚人从北方进入希腊半岛,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新王国,后来日渐强大的迈锡尼王国逐渐进入克里特,迈锡尼受米诺斯文明的影响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迈锡尼比起米诺斯来说,更体现出尚武精神,骁勇善战的迈锡尼人可能作为雇佣军服务于米诺斯王室、东方国家和商人。迈锡尼人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甚至做雇佣军兼海盗。从此,在米诺斯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迈锡尼文化,取代了米诺斯文化,成为爱琴文明新的主角。

迈锡尼文化繁荣于公元前1500—前1200年间。迈锡尼人的城市已显示出军事防御的目的,梯林斯城是直属迈锡尼国王的一座城堡,城墙平均达7米之厚,最厚处达17米之多,城墙内有通道、武器库和兵房。在迈锡尼,考古学家也曾发现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筑的城址和石狮,陵墓里还发现死者所穿戴的华丽的服装和金银首饰,以及装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铜兵器。迈锡尼卫城的狮子之门在一块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着一根柱子,两旁有一对狮子相对而立,造型粗壮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式装饰雕刻。在迈锡尼出土的金器皿上的浮雕典雅精美,尤其是描写猎人捕野牛等画面十分生动。爱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希腊文化的前源。在海外,迈锡尼人到过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南意大利。这时,希腊闻名世界的两样特产——葡萄酒和橄榄油,已经开始大量出口,迈锡尼商人在海外建立商站,继而发展成殖民地,为自己带来了大量财富,也把希腊文化传向世界。

有关迈锡尼文化的传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这场整整打了十年的战争,散见于古希腊的文学著作和“荷马史诗”。这些记录都说明了迈锡尼人参与小亚细亚和东方社会活动的史实,反映了迈锡尼文化与东方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奥德赛》描述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城后回家途中10年流浪的种种经历。史诗中有这样一段对克里特岛的描写:“在远处暗蓝色的大海上,浮现着一个岛屿,那就是克里特。可爱而富饶的土地的四周,拍打着一阵阵巨浪。岛上有90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其中之一就是克诺萨斯。……米诺斯王掌管大权,他与万能的宙斯神十分友好。” 英国人伊文思就是根据《奥德赛》的记录,最终找寻到了克诺萨斯王宫。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此不赘述。下面我们着重讨论特洛伊城的发现。

《伊利亚特》是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Agamemnon)远征特洛伊为主线,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10个年头里的51天的故事。后来,德国人亨利·谢里曼(Henley Schliemann)就是根据《伊里亚特》史诗提出的线索,找到了失落的特洛伊古城。谢里曼小时候就对这些古代流传的故事着迷,1870年,也就是他49岁那年,谢里曼带着钱财、妻子和工程队,千里迢迢来到小亚细亚沿海的特洛伊平原,寻访他为之魂牵梦绕数十载的古城堡遗址。

经过实地勘察,最后选定一个叫希沙立克的小丘作为挖掘地点。经过三年的努力,谢里曼在这里挖掘出了层层叠叠的古城遗址。其中倒数第二个城,有着厚实的城墙和高耸的城门,城内有一处昔日甚为可观的宅院,城墙上也有大火焚烧的痕迹。谢里曼断定这就是他孜孜以求的特洛伊城,那个院也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伊利亚特》史诗中所提到的普里阿摩斯宝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挖掘工作进展缓慢,几乎没有什么成果。谢里曼已身心疲惫,准备停止希沙立克丘的挖掘工作。1873年6月14日,谢里曼和工人们来到工地,准备做最后一次努力。当他站到28英尺深靠近普里阿摩斯王宫环形墙附近时,目光突然被废物层中一个形状很特别的器物吸引住了,因为那东西后面似乎有夺目的光彩在闪烁,谢里曼意识到那肯定是金子。他竭力压住内心的激动,找来妻子,要她告诉工人们:今天因为是他的生日,放假一天。工人遣散后,谢里曼迫不及待地扑向那件器物,扒开上面的浮土,一看是一件铜制器具,可要把它挖出来殊属不易,因为上面压着一截19英尺高的城墙。谢里曼决定继续在城墙下挖,最后终于把一件又一件金银财宝挖了出来。仔细清点,发现共有2顶金王冠、4066个近似心形的金片、16尊神像、24条项链,以及杯、瓶、耳饰、扭扣、针、棱柱等,总计8700件各式金制物件。不久,在离第一宝藏仅几码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另一个宝藏。后来在邻近王宫的墙脚下又找到了三处宝藏。
对于谢里曼挖出的宝藏,是否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宝藏,历史上一直纷争不已,谢里曼认为这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宝藏,宝藏所在的倒数第二座城址就是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但谢里曼的这一论断,在他死后三年,就被人们推翻。考古学家德尔费德根据新的发掘材料,认为倒数第六座城才是荷马史诗所说的特洛伊遗址,而谢里曼至死不疑的特洛伊第二座城,在特洛伊战争前1000年就已经存在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布列经研究后,进一步指出,真正的特洛伊战争遗址也不在第六文化层,而在第七文化层,因为导致第六文化层城堡毁灭的原因是地震,而不是战争。

谢里曼在找到了失落的特洛伊古城后,也曾经想在米诺斯王宫遗址的考古上有重大发现,他的足迹遍布克里特岛。1888年,在他去世前两年,他写道:“我多么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对这一伟大遗址——克里特岛上的克诺萨斯王宫作点什么!”但他终究未能从遗址拥有者手中,把它买下来,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

关于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是这样记录的:相传在古希腊的弗提亚地方,有个叫珀琉斯的国王举行婚礼。他邀请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出席,却把专管争吵的女神厄里斯给忘记了。厄里斯便挑起是非,偷偷把一个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放在了婚礼宴席上。参加喜宴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都认为自己是美丽的,应该得到这个金苹果,于是争吵起来。天神宙斯无法,只得让她们去特洛伊,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判定金苹果该给谁。当3位女神见到帕里斯后,都争着向他许愿:赫拉愿给他权力和财宝;雅典娜愿给他胜利和智慧;阿芙罗狄蒂愿让他挑选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蒂。阿芙罗狄蒂便与帕里斯约定帮他得到世界第一美女。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希腊半岛上建立了许多小王国,斯巴达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访问,受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和王室最隆重的礼遇,连墨涅拉奥斯年轻的王后海伦也出来接待。海伦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王子一见倾心,顿时起了勾引之心。海伦见了这位英俊的王子,也情有所动。当晚,帕里斯王子趁斯巴达国王外出的机会,指挥自己的士兵袭击了王宫,在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拐走了海伦,乘船逃回特洛伊。斯巴达国王觉得这是一个奇耻大辱,立即找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商量复仇对策。阿加门农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商议,一致决定,联合起来跨海东征,共同用武力消灭特洛伊人。大家推举阿加门农为希腊联军统帅,调集10万人马、9000多艘战舰,渡过爱琴海攻打特洛伊国都。战争一直持续十年,双方的伤亡十分严重,英勇无畏的将领死伤无数,但是,直到战争的第九个年头,希腊联军也没有攻下特洛伊国都,而特洛伊人也没有能够把希腊联军赶进大海。当战争进行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希腊联军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献计,制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然后伪装败退到海上,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特洛伊城,结果希腊人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国都,结束了这场历时10年的战争。后来美国人拍摄了一部电影,叫《木马屠城记》,记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荷马史诗》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又蕴含着大量的史学信息,考古学家正是依据这些史学信息,取得了20世纪初期惊天动地的考古发现。但是,希腊人的文明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他们的文化继续在爱琴海地区发展。这里曾矗立着一座座壮伟的圣殿。圣殿的主人不仅是那个时代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巨人,这些巨人大多在几个专业或领域建有辉煌业绩,甚至开人类历史之先河。在哲学王国里,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形成一道万世触目的风景线。在文学园地里,希腊神话尤为引人注目,它们被编成诗歌、寓言、戏剧,被琢为雕塑,绘成瓶画,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希腊的剧作家都是杰出的文学巨匠,他们将神话故事和社会现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以严肃的、嬉笑的、真实的、虚构的、歌颂的、批判的、赞扬的、讽刺的方式或手法,表现和展示故事的情节和过程。希腊的史学在那个时代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在希腊神话中,克丽奥女神是司历史之神。人们认为,历史学家都是克丽奥女神的使者。他们没有辜负女神的意愿,以自己的如椽之笔制作了煌煌巨著,给我们留下那个时代地中海世界生产、生活、战争、和平等富于动感的场景。这是一个唯美主义的民族。爱琴海的美景无时无处不在激励人们去追求、创造美的艺术。因此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并且是它的土壤。在万古流芳的维纳斯雕像诞生后,美从此有了自己的象征和化身。继维纳斯诞生以后,艺术家们又创造了一座男性雕像——《望楼的阿波罗》。这一雕像的诞生所引发的震撼力丝毫不亚于维纳斯的诞生,人们无不认为,它不仅是古希腊史而且是整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在阿波罗诞生之前,希腊人已经拥有了梅隆的掷铁饼者,坡里彻利的持矛者等难以计数的稀世珍品。正是这些珍品,装点创造了古希腊城市一道独特的景观。

希腊人创造的城市文明,早已成为欧洲城市文明的楷模。建筑艺术也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我们至今所谈论的欧洲建筑艺术,在绝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希腊的建筑艺术。希腊城市建筑最辉煌的篇章,当属雅典城和雅典卫城。雅典城位于中希腊的阿提卡半岛上,境内有供航海与经商的良港。自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雅典参加了希腊波斯战争后,国内的城市和建筑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公元前449年,雅典领导的舰队远征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了波斯人的入侵。作为全希腊的盟主,雅典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英勇的雅典人决心要重建被破坏的雅典,以象征奴隶民主政治的振兴。这一时期,由于雅典首领主张举贤纳才,兴建城邦,在那里汇聚了来自希腊各地的学者、诗人、戏剧家、哲学家、艺术家和建筑师,艺术在这时便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后人称之为雅典艺术的黄金时代。

在雅典城市建设运动中,因为建设的重点在卫城,所以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雅典卫城,位于雅典西南部。雅典是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卫城是供奉雅典庇护神雅典娜的地方。雅典卫城雄踞于市中心一座高一百五十多米的四面陡峭的山丘上,19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遗址,它们包括道路、水井、墓穴和住宅,这些遗址证明此处于公元前2800年便有人居住,一千年后的雅典王也是在这里建起了他的王宫,宫殿被一道牢固的围墙完全圈在里面,利用雅典卫城的陡峭山岗进行有效的防卫。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作为希腊第一个城市国家出现,这里成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的宗教中心。卫城东西长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地势险峻,仅在西面有一上下出入的通道,战争中又是坚固的要塞。

雅典卫城由著名的帕提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on)、雅典娜·尼开胜利女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卫城山门等古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几乎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因考虑到从山下四周仰望卫城的良好景观,这些建筑物基本沿周边布置。又因考虑到在卫城内的观赏效果,它们相互之间既不平行也不对称,而是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朝向人们。使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在山上山下,在前在后,都能够观赏到建筑不断变化的壮丽景象,而这个景象系统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有主有次的画面。在卫城中,目前还留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剧院戴奥尼索斯、呈半地下式的卫城博物馆等。在卫城西北的神殿特塞昂,是目前希腊古代神殿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奥林匹亚神殿遗址在卫城的东侧,是希腊最大的神殿,于公元前130年左右由罗马哈德良大帝完成,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今残留15根科林斯式的柱子,是壮丽的大神殿中的部分遗迹。1866年在这里建立了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博物馆,还有拜占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剧院和1837年修建的雅典大学等。位于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军队击溃波斯军人的著名战场,也是马拉松运动的发源地。

帕提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8年,庙外还竖立一尊异常巨大的雅典娜青铜雕像,雕像是菲地亚斯早期的青铜杰作。她在卫城是最高的标志,远从海上就能看见雅典娜的头盔与长矛的尖头。此像现今已不复存在。帕提农神庙东西各8根立柱,南北各17根立柱,柱高为10.4米。神庙为矩形,长69.49米,宽30.78米,符合古代黄金分割的审美规律。整座神庙用贵重的白色大理石为材料,并以大量镀金的青铜作装饰。神庙柱式为多立克式,它显得壮实有力,也适当采用爱奥尼亚柱式的某些长处,如柱长略高一些,上部略瘦,这种善于吸收其他建筑风格的手法,是阿提卡建筑学派的主要特色。帕提农神庙是希腊古典时期最完整的建筑形制,它作为纪念碑被耸立在卫城上,就象雅典卫城耸立在雅典城市中一样显得壮丽宏伟。建筑的各部分结构极其协调,两端人字墙上的雕塑、回檐浮雕和饰带浮雕更使神庙平添了秀美与多姿。神庙每四年举行一次泛雅典娜节日,全城自由民都聚集到卫城西北角广场上,准备参加游行。雅典的少女们,要以整个城市国家的名义,向雅典娜女神奉献她们所织的无袖新外衣。游行队伍先环绕卫城一周,然后从西面进入卫城,通过凯旋门,即山门(建于公元前437—432年),便见到高达10米的雅典娜铜像。她英姿飒爽地兀立在卫城的西北方。这座雕像是整个卫城建筑群的中心,气势分外壮观。

厄瑞克提翁神庙建于公元前421-405年,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中最后完成的一座建筑物,同时也以它那复杂生动的形体和精致完美的细部装饰而著称于世。据说神庙的用途是纪念希腊的英雄厄瑞克苏尼阿斯,或者是雅典的神灵厄瑞克透斯,其设计者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神庙的设计反映了古希腊的设计者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风格十分独特。作为建筑性装饰雕塑的女像柱廊,是神庙中最值得人们称道的雕塑作品,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优美的女像柱。女像柱廊位于神庙的南侧,共有六根高231厘米的大理石装饰性柱雕,是建筑和雕塑美妙结合的典范之作。死板的建筑立柱被人物立柱雕像代替,可以使整个建筑都活跃起来,但人物雕像必须直立,这就很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设计师显然在这里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所有的雕像都是一条腿微曲,另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心,身体的动态和谐、优美,非常自然地解决了既稳重又不呆板的问题。这六根柱像都是希腊少女的形象,姿态优雅、宁静而秀美,衣褶和人体都统一在垂直的视线中,具有稳定感和力量感,表现了与建筑物本身的完美结合。

雅典娜·尼基神庙,又名无翼胜利女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年,前后有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內有一尊沒有翅膀的雅典娜神像。据说在征战中力求胜利的雅典人,故意将胜利女神翅膀切下,以留住胜利的荣光。雅典娜·尼基神庙还与一则神话故事有关。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和父親Aegeus国王约定,在成功杀死克里特岛上的牛头人身怪物米诺陶(Minotaur)后,回程时将船上的帆换成白色,以示胜利。但是王子忘了这项约定,在凯旋归来时,没有把船帆换成白色,Aegeus国王看到挂着黑帆的船进港,以为王子没有成功,因而伤心地在此自杀。

罗马帝国早期的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曾经这样赞美雅典城的建筑:伯里克利的建筑物,在很短时间内重新建成,经过悠久的岁月,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因而更值得赞美。每座建筑物是那样光彩夺目,让人感到这些建筑好象自古就挺立在那里,这些神庙充满着一种对生活的信念,至今它们英姿焕发,简直是刚从大理石里凿出来似的。

恩格斯在评论古希腊建筑时说:“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希腊建筑犹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经对欧洲文化与海洋的关系做了如下富于诗意的描述: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他便是这样从一片巩固的陆地上,移到一片不稳定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巧妙的工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

所以,欧洲文化一向被人称为海洋文化,而造就欧洲海洋文化的,不是别人,正是希腊人和后来的罗马人,是他们的文化造就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而罗马文化也正是传承希腊文化的结果。近代欧洲的崛起,得益于他们的所谓“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得益于其争先恐后的海外殖民活动。这也同样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

自从希腊人征服了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之后,他们就传承了克里特—迈锡尼文化,走向了地中海,形成了古代世界堪称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希腊半岛虽不宜农耕,却适种林木,盛产葡萄、橄榄和无花果。葡萄可酿萄萄酒,橄榄可制橄榄油,而葡萄酒和橄榄油绝大部分用来出口。这里也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但需要聪明的主人去开发利用。在相似的条件下,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但希腊人做到了,他们用陶土生产了上乘的陶器,将石头制成了优质的建筑、雕塑材料,运销海外。至古典时代,这种外向型经济达于繁荣。比雷埃夫斯港是这时地中海世界著名的国际商港,同时是环地中海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帆樯林立,熙来攘往,不同肤色、语言、国籍的客商云集于此,南腔北调,意趣盎然,构成了一幅生动活跃的经济图景。在这里,购买外国商品是极容易的事情,正如《剑桥古代史》所说: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可以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铺,枕迦太基的枕头。”

中国传统文化讲“月满则亏,水满自溢,盛极必衰”,这一哲学观点也的确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文化,开始显露没落的败象。爱琴两强——雅典与斯巴达,为了称霸爱琴海,各自结成同盟,征伐不已。结果两败俱伤,元气尽失。于是,在北方崛起的马其顿,以强悍的马队裹挟着无敌的方阵呼啸而至。所到之处,无坚不摧,使纷争的希腊归于一统。继之而起的亚历山大帝国,虽曾使文明在晚景中得到短暂的中兴,但终因亚历山大本人的死亡,使他的帝国也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这时,在巴尔干隔海相望的亚平宁半岛上,已经响起罗马军团鼓噪而进的喊杀声。罗马军团所向披靡的挺进,奏响了希腊文明的挽歌,使希腊文明终至繁华落尽,汇入历史的长河。

希腊文明在阐扬了自己的辉煌之后,终于失落了,它的消逝已去今天的时代两千余年,但创造者以其特出的理性和智慧,建构起来的巍峨恢弘的文化大厦——古希腊时期、罗马时期、中世纪和古典时期……却成了欧洲文明彻头彻尾的发源地,至今令世人惊叹不已!

罗马文化

马其顿征服希腊后,对希腊文化采取了传承态度,亚力山大的老师即亚里士多德,深受希腊文化熏陶,此后亦极重视文化建设,建立了雅典的亚里士多德图书馆。亚力山大帝国,通过自己的征伐,更是把希腊文化带向整个地中海和亚细亚。甚至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我们也能够见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这就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文化对中亚影响的结果。后来,亚历山大时代虽然结束,但各地统治者仍然大力发扬希腊文化,埃及亚力山大图书馆就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当罗马帝国征服了希腊世界以后,希腊文化就征服了罗马文化。以至于韦尔斯在他的《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称为“复活了的希腊”。
罗马人之所以丢不掉希腊文化,是因为希腊人创造的文化举世罕见,古希腊拥有欧洲人顶礼膜拜的文化遗产——西方哲学鼻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提斯、毕氏定理发明人毕达哥拉斯、建立横跨欧亚非大帝国的亚历山大;民主政治、伊索寓言、荷马史诗、奥林匹克、希腊神话与文学、希腊建筑与艺术、希腊哲学与神学、希腊伦理学与政治学、希腊数学、希腊生物学、希腊物理学、希腊音乐……除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事物,几乎西方所有的文明,都在古希腊奠基。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哲学的应该去希腊,因为那里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研究文学的应该去希腊,因为那里有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研究艺术的应该去希腊,因为那里有维纳斯和阿波罗;研究建筑的应该去希腊,因为那里有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研究体育的应该去希腊,因为那里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所以雪莱声称:“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艺术,全都可以在希腊人那里找到它们的根。” 雪莱的观点似乎代表了相当多的欧洲人。

面对眼前的希腊文化,背对身后的欧洲现代文化,罗马文化只能是“二传手”,但是,当好“二传手”也并非易事。恩格斯就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在这里,恩格斯从思想意识、国家制度、科学文化与艺术诸多方面,对现代欧洲和古希腊、罗马之间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揭示得十分深刻。

我们知道,早在希腊文化开始衰落之前,另一个受希腊文化薰陶的文明,在意大利半岛提比河(Tiber)西岸罗马城开始崛起。罗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邦,逐渐发展成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最后扩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包括高卢,南至埃及和北非,罗马帝国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纪,这期间,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东罗马帝国消亡,整整进行了一千余年。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帝国,又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反映在文化与艺术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如果说古罗马文化没有象古希腊文化那样,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是因为这种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古罗马文化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整合后的文化。

的确,古罗马文化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说古罗马文化就是希腊文化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没有给后世留下值得赞叹的成果。事实上,这正是古罗马文化对于后来欧洲文化的巨大贡献。它把古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在自己的帝国整合后,推向了更加辉煌的高潮。当欧洲人经过“黑暗的中世纪”之后,开始文艺复兴的时候,他们应该感谢罗马人很好地保留了希腊文化遗产。事实上,当欧洲人把古希腊罗马文化统而称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承认了古罗马文化的不可忽视性和它的历史地位。其实,没有罗马文化,我们也很难想象古希腊文化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照亮欧洲文明的亚历山大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古罗马文化与艺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3世纪,就创造了拱券建筑和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古罗马艺术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征服。古罗马人是古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古罗马艺术也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古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刻方面。

最能够体现罗马文化辉煌成就的,仍然是它的城市、建筑和艺术。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神庙、大会堂、柱廊、拱门等,林立于罗马广场四周。庞培建筑了第一所石造大剧院。奥古斯都自称把泥砖的罗马建成了大大理石的罗马。帝国繁盛时期的建筑,更渗透了奢侈豪华的炫耀风气,为宣扬和肯定现存制度服务。凯旋门、纪功柱、宏大的会场、浴场、剧场、竞技场,以及由许多石拱构筑的水道,都先后建立。

科洛西姆竞技场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它可以容纳56000多人。这一建筑对于拱券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它有三层相叠的拱券,第一层拱券门供观众出入用,上面几层作为休息场所。从外形看,它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分别由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三种柱式装饰拱券门,第四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

万神庙是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万神庙的内部是一个宏伟的圆形厅堂,顶部是穹窿形屋顶,圆顶直径达33米多,高42米,用砖和三合土期成。墙的四周除入口外没有开窗,屋顶中央有一个直径9米的圆洞作为采光用。均匀的光照使建筑物内部具有静谧和谐的气氛,丝毫没有压抑感。巨大的圆顶仿佛轻悬于空中,象是张开在人们头顶上的又一重天穹。

凯旋门是古罗马的重要建筑,用来纪念战役的胜利。提度凯旋门是早期的一跨式凯旋门,它的顶上曾安放战车雕塑。门的两边为伊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的复合式样,使它显得结构匀称、明快。君士坦丁凯旋门为后期三跨式凯旋门,两边有四根复合柱装饰,柱基和门墙上布满装饰浮雕,有的浮雕是从古代建筑上取下来凑成的。规模雄壮,但显得过于堆积。

纪念柱是罗马帝国纪念性建筑的另一种形式,留存至今的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代表作。该柱高27米,柱顶上曾经立有图拉真皇帝的铜像,圆柱上有环绕柱身23圈、长达200多米的浮雕带,详细记载着罗马军队征服达契亚人的历史。

与建筑发展相联系的雕刻艺术,在古罗马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古罗马人从很早期就有祖先崇拜的风俗,他们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里。在举行新的葬礼时,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搬出来参加仪式。所以罗马人早期的肖像雕刻以自然主义的逼真为特点,艺术水品不高。

共和末期,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古希腊雕刻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古罗马肖像开始走向形式的多样化、艺术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动。为数众多的《奥古斯都像》是受古希腊理想化风格影响的典型例子。雕刻家把矮小跛脚、体弱多病的奥古斯都表现成高大健美的统帅,具有运动员一般的体魄和英雄气概。他的脸庞也在形似的基础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腊雕刻一般的完美。几十座肖像都无一例外地美化了,有的塑造成战神,有的塑造成英雄或美少年。

罗马帝国时期,肖像雕刻中写实风格流行,出现了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卡拉卡拉像》表现了一个凶狠紧张而又冷酷无情的暴君面孔,紧皱的眉头和空虚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扭转的头部强调了紧张和暴戾的性格。《马尔克·奥里略期马像》是一个具有斯多葛哲学思想的君主肖像。他的脸部带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颓废、消极、静观的色彩。因为这一明显的特点符合基督教的学说,这座青铜像在中世纪得以保存下来。它对以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帝国晚期,在极度的政治、经济矛盾不安中,肖像雕刻风格走向更为写实的道路,出现了大量各种不同的面孔:凶恶的、狡诈的、粗鲁的、惊惶不安的……体现出罗马人这时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鲁、内在精神的高度紧张。

罗马时期浮雕具有记事、写实的特征,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图拉真纪功柱浮雕。它详尽地叙述了图拉真皇帝亲自率军征服达契亚人的全过程。这些事件和情节是当作史实来记载的,不论是人物服装还是征服城市的过程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在这两千多人物的长卷式浮雕中,艺术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手法,出色地处理了情节繁琐、层次复杂、人物众多的构图。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早期绘画多记载具体历史事件,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这种叙事性绘画保存下来的很少。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埋没了庞贝等三个意大利城市。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出来,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画,根据这些壁画,罗马壁画被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庞贝风格。第一风格即用色彩涂绘建筑细部;第二风格是直接在墙上描绘建筑细节,用透视造成更宽敞的空间幻觉,并穿插以情节性绘画,《密祭》就属于这一风格;第三风格强调墙的平面性,并绘以精致的静物;第四风格将透视效果与装饰纹样相结合,在繁琐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着人物活动,具有华丽的色彩以及空间感和动感,又被称为“庞贝的巴洛克”。

公元476年,在经历两个多世纪的内部纷争和分化,以及外部入侵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至欧洲大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入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时代。但是,罗马文化并没有就此终止,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时代(Byzantine Empire),尽管统治者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罗马人,而是泛希腊人,但是,罗马文化却在那里继续着。

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时代,是我们讨论罗马文化不能不说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继西罗马灭亡之后,又延宕了上千年的帝国,这上千年,正是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东罗马帝国繁荣时期,君士坦丁大帝将都城迁到黑海之滨、欧亚大陆的交汇处后,并将它命名为君士坦丁 堡。当西欧还沉沦在愚昧无知的黑暗时,君士坦 丁 堡的海上贸易已经非常发达,人口也越来越多,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与艺术风格,创造出许多艺术珍品。

拜占廷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拜占廷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廷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希腊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筑与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廷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其中拜占廷式的仪节、艺术与典礼,奠定了后来俄罗斯的文化基础。俄罗斯的沙皇就自诩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並认为莫斯科是罗马的第三城,而沙皇即是凱撒(Czar)一詞的俄文發音。拜占廷所保存的希腊与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国在国际经济、文化与艺术交流方面,曾经起过东西方“金桥”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廷的情况。中国史书中也有关于拜占廷的丰富记载。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廷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史书中称拜占廷为“大秦”。中国由拜占廷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廷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廷的宗教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君士坦丁 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与艺术最辉煌的代表,这座带有圆顶的高大明朗的大教堂,气势十分宏伟,堪称拜占廷艺术的结晶。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建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拜占廷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公元532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毁于一场 暴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决定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比毁灭前的更加辉煌,更加威严。教堂建成后,基督教东方的教堂便有了自己的特点,它不仅用作宗教仪式,还用作皇帝举行重要国仪的场所。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整整持续了9个世纪,一直是基督教之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柱列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装饰灿烂夺目:墩子和墙上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各种图案。柱子大多是暗绿色,少数是深红色;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以金箔。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接线处,都以包金的铜箍镶饰;穹顶和拱顶全用玻璃马赛克作装饰,以金色作底子,也有少量蓝色作底子的。地面上也用马赛克镶嵌成图案,因而上下左右显得金碧辉煌,色彩琳琅满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既有罗马建筑特色,又有东方艺术韵味,至今仍然是伊斯坦布尔最有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它的设计,已经充分反映了拜占廷时代艺术家和建筑师的高超艺术、技术水平。拜占廷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Procopius),曾经这样描述他走进大教堂时的感受:“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象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时,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

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 堡,踏进了他朝思暮想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廷壁画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面貌。

奥斯曼人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不仅是伊斯兰教取代了基督教,而是奥斯曼帝国取代了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罗马帝国虽然在延宕了一千余年之后,成为尘封了的历史,但是它把古希腊—罗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欧洲,使在“黑暗的中世纪”里沉寂了上千年的欧洲,走向了文艺复兴的辉煌道路。

(未完待续)

上一篇文章:[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二)
下一篇文章:[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四)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89]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2992]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27]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45]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86]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89]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28]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50]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06]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81]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