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正文
[论文] 现代城市交通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探讨     
[论文] 现代城市交通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探讨
[ 作者:liubo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3697 | 更新时间:2007-5-29 | 文章录入:liubo ]

摘要: 本文从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出发,分析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提出如何通过发展城市交通来改善城市环境及从城市环境规划入手发展现代城市交通所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未来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Abstract From city traffic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action between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and city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also probes how to improve the city environment by developing the city transport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between them. Some consideration and suggestion have been raised on how to develop Modern city traffic planning to make some benefit exploration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and city resident environment.

关键词: 现代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互动;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Modern city traffic; City environment; Interactive; green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现代城市交通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1.1 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双重作用

城市交通布局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形态,影响城市环境的性质和居民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交通建设,因为只有不断地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才能加快人与物的不断往来,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然而盲目的交通建设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平衡和发展。如占用土地形成的环境压力;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压力;石油资源的压力等。另一方面,现代城市从步行时代的温情、怡人的尺度,转变为适应高速大容量机动交通的钢筋混凝土的冰冷的城市,使得人与人在出行过程中交往的可能性变得很小,邻里关系疏远,这也是现代城市社会结构产生的危机之一。

1.2 保护 城市环境是发展城市交通的前提

我们所谈的城市环境不仅仅是指空气、水文等自然环境,还包括建筑群体、交通基础设施等人文环境。

城市交通的格局首先要顺应原有城市结构和自然地形, 根据自身城市条件,规划相适应的交通体系。然后通过分析可能的交通量、主要流向和交通集散点,在保持适度规模的交通容量下,形成合理的交通网。 要避免套用环道加辐射道的固定模式。如武汉地处两江交汇,又多湖泊,是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格局,但武汉市的交通规划格局套用了这种从单极中心城市格局发展而来的交通模式,从而产生了环道间距过大、效率过低、造价过高、辐射道不够明确的弊病,大大影响了城市交通的合理性和效率。

2、 从发展中看城市交通与环境的互动

2.1 欧洲城市交通发展总结

近现代欧洲城市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小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然而,城市无法提供小汽车交通所需的道路和停车场,交通拥挤状况越演越烈;( 2 )进行反思之后,欧洲城市交通进入到追求交通空间使用效率的新阶段。大容量、高运输效率的公共交通得以复苏和迅速发展;( 3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环境意识的觉醒,建设环保型“绿色交通系统”成为了欧洲城市交通发展的新方向。

欧洲城市交通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效率,最终立足于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可见,城市交通与环境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2.2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交通由于传统的单一的面向交通,缺乏考虑交通建设对资源的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现在城市交通与环境之间产生大量矛盾。具体表现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经济的发展失衡;城市交通设施总量供给严重不足;交通设施结构不合理,交通的压力过分集中于道路,造成道路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汽车排气与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根据国外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经验教训,郊区化过度发展的后果将是给城市带来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并加剧尾气和噪声的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要从城市交通与环境其互动关系的研究出发,在规划上,既要保证中心区的持续活力,又要对郊区化的布局和形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的前景并不是将大量的城市人口引入郊区,而更应立足于市内交通的进一步改善。

3、 合理规划交通,改善城市环境

3.1 调整交通结构

从调整交通结构入手, 通过完善交通本体组织结构,对城市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完善城市功能,引导周边空间发展。

现代城市的“绿色”交通结构应是以大运量、快捷、低污染、低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为核心,其它道路交通工具、步行、自行车等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共存一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衔接,以很小的环境资源代价实现高效、快捷、灵活的交通运输。具体措施:

( 1 )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集约化运输的公共交通是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交通方式。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结构单一、效率低下、服务水平差等问题。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首先要给予公共交通更多的政策倾斜与扶植,改革公共交通经营体制,激发公共交通的活力;其次,要增加公共交通的科技含量,开发智能型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再次是要注重换乘系统,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 2 ) 多元化交通组合

各种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有机组成、相互联通、相互补充,达到可能的最优效率。例如公共汽车属小容量、中短出行距离的交通方式,轻轨、地铁属于大容量、中长距离的交通方式。

在组合方式上可采用立体化模式。地面、空中、地下的无障碍交错,可以使各种交通高效复合,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土地占用。其中,大容量快捷公交中以轨道交通最适宜。另外,下沉的机动车道还能使城市上部空间的尺度朝步行化、人性化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3 )人车分流

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属于环境零污染、对健康有益的最具绿色理念的交通系统。可通过建设地下、地面和空中人行步道,形成系统化步行网络,扩大城市空间的有效界面,联系各主要公共空间,并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布置完善的休闲设施、环境设施、艺术小品等,形成安全、方便、舒适的人车分流步行系统。

3.2 倡导绿色交通工具

绿色交通工具的使用是改善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关键,大载量、无污染、速度快的绿色交通工具非地铁莫属。除此之外还有绿色汽车,采用绿色能源 (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酒精、氢能、太阳能等 ) ,无尾气污染;采用降噪技术,无噪声污染;采用轻型可回收材料,能耗低。绿色汽车主要有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几种类型。未来,绿色汽车将成为主导。

3.3 智能化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高科技的运用使道路交通达到高度智能化程度:车辆自身智能在道路上行驶;道路靠自身智能将交通流调整到最佳状态;借助系统的智能,司机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调度管理人员对车辆行驶也一清二楚,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这一系统体现了车、路、人的高度统一,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交通的安全性、环境的质量和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从环境入手,调整城市规划结构,完善城市交通

实现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只从交通建设入手,也要从城市环境的角度分析交通的问题。 城市环境的建设常常跟城市形态、格局联系在一起, 主要从调整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两方面入手。

4.1 发展城市中心 → 次中心 → 区域中心的多级树状的城市结构。

以往单极中心的城市形态,只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城市商业中心,是大部分居民出行的目的地,加之交通方式、线路的单一化,极易形成交通瓶颈。城市中心负荷过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边缘化便是证明。

树状多极城市中心则有利于分散出行的目的地和交通量,有利于发挥整个城市交通设施的效率。前者可以说是城市结构的静定状态,后者则是超静定状态。

如武汉市原是从以汉口为单极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发展而来的,以往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别是购物,集中于汉口某些地段。对于武昌等其他地区来讲,则出行距离过远,路线单一,常形成区域间主要交通线的堵塞。而武汉市发展到今天的多极中心城市结构形态,对城市交通大有裨益。对于关山地区的居民来说,居民购物出行的目的地可以分散于汉口商业区 → 武昌商业区 →“光谷”( 鲁巷)商业区的多极中心,使城市交通不再具有强烈的向心作用,利于发挥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率,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并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树状多极中心城市结构形态并不适合采用简单的同心圆式的环道加辐射道的交通格局方式。

4.2 保留城市功能分区的不绝对性和模糊性

现代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用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造成城市面貌和形态简单化和内涵的缺乏。它使得居住和工作、休憩的距离拉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加大,出行目的地集中,形成城市交通的不利因素。同时居民短距离的出行次数减少,人与人交往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

在宏观的城市功能分区中保留城市功能分区的不绝对性和模糊性,使城市保留一定的既有特色,并在一定范围内按自身规律发展,能使城市的不同功能在可行的条件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这种模式下,居民的出行显得多样化,出行目的地距离不一,比较分散,同时也给步行、自行车等近距离出行方式留有较大余地。这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交通。近年来的“新都市主义”的主张与此有一定相通之处。慢速度近距离的出行方式是传统邻里式城市形态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为人们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改善城市人际关系,形成密切的城市氛围。

5 、结语

可以说城市交通的便利与通畅是我们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良好的城市交通与舒适的环境,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然而 城市交通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变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矛盾,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 。分析现代城市交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正是希望从多方面同时有针对性地来思考解决矛盾的方法。 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带动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炜.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研究.东南大学(自然科学版), 2001 (5)

[2]林卫.欧洲城市交通的经验与启示.国外规划研究, 2001 ( 10 ) 56 - 60

[3]李小江.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呼唤理论与观念的更新 [ J ] .城市规划, 1997 ,(6): 44 - 48

[4]王炜,徐吉谦,杨涛,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 1 ~ 10

[5]申金升,徐一飞,雷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软科学, 1997 (7). 113 - 119

[6]李秉仁.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城市发展研究, 1999 (5)

作者简介 :

杜 庄:华中科技大学 副教授

周 茵: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文章:[论文] 唐代佛教建筑艺术 —— 志莲之行
下一篇文章:[论文] 如何打造成功的复合商业街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2]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2994]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32]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50]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89]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2]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30]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52]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09]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83]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