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专题]建筑设计理论专题 >> 正文
[论文] 浅谈城市设计的理解     
[论文] 浅谈城市设计的理解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774 | 更新时间:2007-7-18 | 文章录入:博方格子 ]

城市设计这门课程刚学习不久,接触的也感觉比较浅,一时要以这个主题谈一下,确实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无奈之下,就随便说说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其中不免有些鄙俗的地方。加之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本身我也不是这个专业毕业的,所以不可能说得很系统与正确,就简单的对城市设计牵涉得的几个方面随便谈谈。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的聚集体,其结构庞大复杂,内容包罗万象。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城市的过分膨胀,资源的浪费及人口的过分集结等。许多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失去了历史:北京城墙的倒掉让多少人扼腕痛惜,历史街区高楼鳞次栉比让人们感觉到不和谐,人们休闲娱乐嬉戏玩耍的小街道没了,一条条笔直的柏油马路带来的是更多的车流和噪音;城市建设由于过于注重唯美的形式以及建筑单体的个性,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乏味而缺少新意,城市的空间整体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城市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百城一面的实例比比皆是。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城市设计与城市

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的主要导则。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使用。在瑞士,你单独看每一栋房子,并不觉得多么漂亮,可是把它们放在环境中,就显得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是那么和谐。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这就不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问题。”而城市规划是政府做的事,政府的作用,正应该是放长眼光,不图一时之利,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用城市设计的手法营造城市,在总体上对城市进行把握。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中国的许多城市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现今的体制使许多建筑师成为克隆的高手,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让人们辨别不出南北方的差异,内陆与沿海的不同,千年的文化被百年的新城整合成一个模板。河北省许多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楼都是按同一份图纸盖出来的,只不过城市不同而已。北京城的“夺式建筑”就像一个个带着官帽、穿着西装的现代巨人不伦不类地挺立在这个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都中。KPF的高科技与细腻,拉尔夫的楼梯间遍布大江南北,漂亮是漂亮的,但缺少了味道。建筑本来是一种展现个性魅力的艺术创作,现在成了表现城市共性的主要元素。

三、城市景观与城市

优美的城市景观,方便的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功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会到城市的优秀之处。城市景观与城市设计在概念上经常混淆,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的知觉空间。所以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能最佳地体现城市的艺术性。

1.城市轮廓控制:城市轮廓线对城市特征的表现有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轮廓控制包括城市高度分区的控制、景观视线走廊的控制、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2.建筑高度分区:为使城市具有合理完整的空间结构,为城市优美的轮廓线奠定基调,并为城市的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创造条件,并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深度和层次,确定城市的高度分区。
3.旧有景观改造:城市的肺是绿化,血脉就是河流,是城市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河流的自新性是一种自然状态,以人为本的行为只能是减少污染,增加河流的生态因素,而不是为了暂时的城市利益,而把河道清淤改造成混凝土地板,把可以自新的河流变成人工容器中的死水。国外的很多实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4.景观视线走廊保护:为了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景点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规定某个空间范围必须允许视线穿透。
5.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的保护:其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性、地方的特色和城市的内涵,而且更能反映城市的历史延续性。
6.与绿化相结合:我国的城市环境景观已大幅度改善。在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城市应按照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原则,以自然生态园林绿地构建城市景观。

四、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广义概念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概念是指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城市中心区、商业区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最能体现城市的魅力与文化。

城市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下,作为城市的外展面,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也就代表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使城市“环境艺术化”的工作,是环境中的每个“对象”(环境艺术“作品”)环境化的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它的细节处理应该是艺术化的,令人舒适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包含了城市美学的概念,也包含了以人为主体,处处考虑人的使用与心理感受的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后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设计、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景观有着密切关系,艺术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设计的艺术化旨在倡导一种精品意识。

中国现在的建筑真是那么难看吗?应当说明的是,近10年是中国建筑数量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经济上投资最多的10年。但是相似的建筑、粗制滥造的环境,千篇一律的公共空间,呈现出城市同质化的景象。近几年有的地方矫枉过正,城市建筑发展盲目追求个性,有的城市是千奇百怪,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城市让人感觉就像满嘴镶金牙的小商人,虽然金光闪闪,实际上非常没有文化。我们希望城市在其内在的秩序下,延续其文脉,使城市生活保有其特色,以人为本,创造出富有艺术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有品位的城市,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城市的便利与优雅。

场所理论:

二战以后,由于城市环境开始恶化,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从旁系学科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生存环境和建设的问题。场所理论即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设计理论。

在战后几十年里,很多学者都为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创立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首推“十次小组”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场所理论”。其主要哲学基础源自结构人类学。著名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不仅运用深层结构概念分析世界各国神话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将结构主义的思维原则分析方法推广至哲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他认为,“如果说在人类创造的,看来最荒唐无际的神话中也有结构的话,那末人类所创造的其他事务中当然也会有结构”在斯氏看来,唯有原始人的“野性思维”才是某种永恒的东西,以及深层结构。结构主义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相同的。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与同样的失误,也就是形成了转换。因此,结构分析可看作是X射线,它旨在透视表面上独立存在的具体客体,透过“以要素为中心”的世界和表层结构来深究关系的世界和深层结构。

路易斯.康也意识到场所感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是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质”但现在这些街道变成了没有情趣的运动通道,不再从属于与他共存的街区,所以“你只有路,而没有街道”。

丹霞建三人为“不引入结构这个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不能理解城市空间”还说“结构可能是结构主义作用于我们思想所产生的语言概念,它直接有助于检验建筑和城市空间。”

城市意象理论:

这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合格是他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其中分析结果直接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是综合的基础上。1960年的凯文林奇在这一领域推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意象”一词并非临其首创。他原是一心理学术语,用以表述人与环境互相的一种组织,是一种既有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并由巴特利用与心理学。但其现代用途确实有波尔丁建立的,此后,意象概念又逐渐在政治学,地理学,国际研究和市场研究等领域得到应用。波尔丁认为,所有行为都依赖于意象,意象的心理合成则与“认知地图”密切相关。

林奇的主要成就在于将认知地图和意象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并且认识到城市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且要评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由于意向和认知地图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无法直接观察,所以需要一些间接的方法使之外显。常见方法有请人默画城市意象和简略地图、晤谈或书面描述、做简单模型。

运用中应该注意,由于人各有异,所以受试者须达到一定数量,以便归纳概括基本共同之处,找出心里意象与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通常,这一工作在训练有素的调查人员组织指导下进行。

认知意象对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即易识别性和可意象性,前者是后者的保证,但并非所有易识别性的环境都可导致可意象性。可意象性是林奇首创的空间形态评价标准,但它不但要求城市卷经结构脉络清晰,个性突出,而且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

通过研究,林奇概括出了今天大家已经熟知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即:

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它要素常常围绕路来布置边。指不做道路的线性要素,“边”常常有两个面的分界线,例如河岸、铁路路堑、围墙所构成。

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节点

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的交叉口、方向变换之处;一伙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的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标志

城市中的点状要素,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考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店招乃至建筑物细部都可视为一种标志。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他忽略了历史、文化、社会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可能带有主观偏见。尽管如此,他毕竟开拓了城市设计中认知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提供了居民参与设计的独特途径。综合的公众意象评价本身就说明了城市中哪些是有活力的,哪些是地方时有毛病的,因而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分析基础。

图底分析理论: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马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地图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念中,建筑物是纯图象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种“非包容性的空间”。

图底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

作为建筑师,阿耳朵.罗西曾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图底和肌理,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了很多的依据和理由,国外的很多建筑设计理论都有浓重的城市意识,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很相通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容易导致“大量不符合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放空间”,如在许多现代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与“诺利地图”不同,这种空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物,而互有关联的街区格局则已不复存在。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重新捕获外部空间的形式次序,首先我们可以把空间和街区的周边很好的结合起来,人为的设计一些空间阴角、壁龛、回廊、死巷等外部空间的完形。

欲取得积极的空间,更方便的途径乃是吸取历史上城镇形态的精华,运用水平向的建筑群,并使建筑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从概念上讲,也就是说空间由建筑形体塑造而成,这已经成为今天旧城改造和步行街设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

空间是城市体验的中介,它构成了公共、半公共和私有领域共存和过度的序列。正是空间实与空的互异构成了城市不同的空间结构,建立了场所之间不同的形体序列和视觉方位,城市中空的本质取决于四周实体的配置,绝大多数城市中实体于空间地独特性取决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同时,这种图底分析还鲜明的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机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

简而言之,RogerTrancik的"图底"大概说的是罗马城市的演变的与众不同之处:

(1)现在的城市演变,大致如在绘图纸上用橡皮把旧线条全檫了重画过(把旧全拆了重新规划重建,新旧间没什么关系,象拆掉的旧胡同和后建的超高层那样),同时城市渐渐扩大(向郊外漫延)
(2)"图底"式的城市演变,大致如在绘图纸上盖上另一张新透明图(在旧的基础上以相似形式叠加),例如一个地点原始时代是个半圆型的茅草村,1000年后成了一个半圆型的居住街区,又过1000年同一地点盖的大角斗场也是同样的一个半圆型,最新的角斗场里可能还留着最早的茅草村的炉灶-----城市结构和范围千年不变,也没向郊外漫延.-------我国也有个相近的例子:开封,因为黄泛和历史断裂,上下叠加了7座开封城.城市结构和范围千年不变.向上叠上去.

个人认为,罗马和开封的"图底"式城市演变也有相似的成因,罗马城最早的"底图"是前世界首都(罗马帝国),后来的各"新版"罗马无法彻底复写,是自然的.开封也类似,都有"新版"无法超跃"旧版"的历史阻力.
RogerTrancik讲"图底"式演变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索第三种城市演变的方向(第一种是全拆了重来,第二种是全保留不变).
RogerTrancik还有其他理论如"失落的空间"---现代城市规划的废弃产物(如废弃的后巷,地下车场等...)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国内外一系列规划设计竞赛中,许多获奖方案都对基地文脉进行了这种分析。1983年法国巴黎歌剧院设计竞赛中,加拿大建筑师卡.奥托中选方案用了图底分析理论方法,确定了依循并尊重原有巴黎城市格局的设计原则,结果获得成功。美国学者罗杰运用此法分析华盛顿、波士顿、歌德堡的城市空间,莫里士拒此分析西方古代城市的形态也均获成功。

联系理论:

根据美国罗杰的观点,联系理论分析的客体是城市诸要素之一的线。这一分析途径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格,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形成一个结构,但重点是循环流线的图式,而不是空间格局。他认为,运用系统和基础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具有先决作用。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联系分析途径主要是通过基地的主导力线,为设计提供一种基准,把建筑物与空间联系在一起,这种空间基准可以是一块条形基地,一条运动河流,一条有组织的轴线,甚至是一幢建筑物的边缘。一旦其所在空间环境需要发化和做出增减时,这些基准就会综合发生作用,表现出一个很长的联系。这种基准有点类似音乐中的五线谱,各种音符可以有无数种方式谱写,但五线谱是横常的基线,它为作曲者提供了连续的参考线。

其中构图形态包含了那些以抽象格局组合在二维平面上的独立建筑物。

在巨硕形态中,个别的要素均被积聚组合到一个等级化的、开场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系统网格中,

偶合性是通过物质手段强加上去的。

群组形态则是诸空间要素沿一个线形枢纽渐进发展的结果。这在许多历史城镇形态中(特别是小城镇)极为多见,这里关联性既不是隐含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作为有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演化而生成的。美国的爱丁堡、浙江绍兴的安昌、斗门等都是如此,其空间是从内部获得的,乡野空间则构成了限定社区场所的外部条件,聚落结构取决于内部要素和外部基地之间的一种必须的转换。

联系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流行,其代表人物是丹下健三、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新社区所做的设计,就是一种基于循环流线体系的巨硕形态产物。东京规划和姆那城规划亦然。

上一篇文章:[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新思路
下一篇文章:[实例] 西藏拉萨市八廊街详细规划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01]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3004]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45]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60]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99]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01]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41]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63]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18]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94]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