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设计经验访谈 >> 正文
[随笔] 漫谈“乡俗”的美     
[随笔] 漫谈“乡俗”的美
[ 作者:庞振泽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293 | 更新时间:2009-7-5 | 文章录入:公社 ]

-- 庞振泽

漫谈“乡俗”的美

乡俗是美的。但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可知或不可知的原因,人们开始对乡俗产生了误解,厌烦,甚至抵触。一些本来质朴的名词成为了骂人的话。比如:土气、农民等。本文主要是拨开一些影子,谈谈乡俗的本质,找回乡村本应有的形象。

漫谈“乡俗”之前,先说说“俗”。如果说“俗”美,似乎有点牵强。“俗”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来形容物或人没有品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俗气,太俗气了,庸俗,简直俗不可耐”等话语来评价一个低级趣味的人。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俗”字有四种解释:1、风俗:土俗/移风易俗/入境问俗。2大众的;普遍流行的:俗名/俗话/通俗。3庸俗:俗气/俗不可耐。4指没有出家的人(区别与出家的佛教徒等):僧俗。

这里谈的不是“俗”,是乡俗,主要指乡间、乡土社会中的风俗、习惯等,应该是在乡间普遍存在的。乡俗中有很多消极的方面,所以就有了移风易俗之说,比如乡间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份子钱等等。在这里主要是漫谈乡俗的美,就是积极的一方面。谈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地谈,要不就没有意义了。乡俗也不例外,提到它就不得不说土地、农民、文化等,在这里再顺便聊一下设计。

乡俗与土地

乡俗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没有土地这一活动空间,乡俗是不存在的。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人眼中,土地就是最珍贵的生产资料,是生命之源(尽管中国有大面积的海域,但从那里获得的资源微乎其微的;渔民的生活以前都是很苦的,到了近年海洋资源的利用,渔民的生活才真正得到了提高)。乡民有了土地,才可能谈的上温饱。有了土地,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乡民就开始敲起锣来,打起鼓,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土地上生活久了,也许经历了几辈人的努力,乡土人按照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的变化编制了二十四节气。这样乡民就可以具体安排自己的农活,农活之余享受自己的生活。冬至的饺子是必须吃的,要不耳朵就会被冻掉;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肯定也要吃,团圆的象征;端午节的赛龙舟也不能错过,粽子的味道是香甜的;重阳节要爬爬山;春节是中国最丰盛的节日。到了春节,大家团团圆圆,贴上门联,放起鞭炮,吃上饺子。孩子穿上新衣服,口袋里装上压岁钱,一边玩着自己的游戏,一边唱着奶奶或外婆教的歌谣。

土地上的生活是逍遥的,是一种精神的放松。

不过“土”这个字眼,现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看看下面这段对白:
美女甲:我这件衣服漂亮吗?
帅哥丁:不怎么样。
美女甲:怎么个不怎么样啊,说话说清楚。
帅哥丁:就是很俗气嘛!
美女甲:我看不错啊,怎么俗气了?
帅哥丁:你看看那样式、颜色土的很,还不俗气?!
美女无言。

“土”是“俗”的,是没有品位的,这种说法并不是最近有的,只不过最近比较流行而已。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经历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求得一个功名,把自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所以到现在农业类的院校没有人乐意上,农业类的专业很少有人乐意读。这也是对土地、对农业的一种错误认识。

乡俗与农民

农民是乡俗的主体,是乡俗的执行者、接受者、旁观者。农民老实、淳朴、善良、憨厚、勤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小学课本上就有这句话,教育我们要以勤俭为美。可以说勤俭是农民身上最实在的东西了,因为他们最能直接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现在农民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了,这与农民进城有很大的关系。从农民进城那一刻起,就有了农村与都市的碰撞。在农村田间地头很普遍吐的一口痰,但在城市大街上就要被罚款5元。现在又加上一个农民工的形象。农民工不再是乡村里的农民,那些穿戴得不伦不类、模仿着城里人举止的农民工,无情地破坏了城市人对质朴“农民”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身穿劣质西装的小伙子、衣着红绿失调的姑娘们在城市背景的衬托下,不仅强化了城市人关于“乡下人土气”的观念,而且还让城市人看到了“农民”对物质财富、文明享乐其实也“贪”的一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几个农民的违法事件,被媒体渲染的沸沸扬扬,见了农民工,都市人开始保持一定的距离,火车站等地方也有了专门的农民工隔离区。农民与小姐、同志站在了一起,成为了骂人的话。

当一个人犯了错,都这样为自己解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七情六欲嘛。农民也是人,所以也有表现反常的时候。再说了,我们也无权去要求农民一直保持质朴的形象。其实都市人也常常犯错,只不过他们看自己已经看习惯了,已经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看着外来人犯了错,就容不下。这样就有“只许县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嫌疑了。当然了,这样说,并不是为在都市里犯错或者犯罪的乡下人开脱,而是要求都市人看乡下人时不要扯高气扬。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是能与乡村隔离开来的,要么就是你的父亲,要么就是你的爷爷,要么就是你爷爷的爷爷……肯定是来自农村。这样强调,也并不是非要给你一个农民或者农民后代的身份。在这里只是说,我们身上都流着农民的血,消化着农民产的粮食,没有必要把自己看的清高,用一个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是最好的。

真正的农民是善良、朴实的。在农家小园,他们一般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如果想答谢他们给点钱,就犯了大忌,那是小看他们了。乡邻之间的感情最深,不像都市里,对门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乡村里,一家院子里种的菜吃不完了,就去送给街坊邻居,完全没有到集市上卖了换点钱的想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是在都市里很实用,在乡村则行不同。进了瓜园,只要你不拿麻袋装,不用卡车往外运,不用不好意思,你去吃就行。你不懂哪个瓜果是熟的。果农可以帮你挑选,临走了,怕你吃的不舒服,不够好,再送你一些。其实农民对钱看的是最淡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土地,依靠土地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欲望是最小的,也是最具有忍受力的。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们最喜欢的生活,你也可以说他们没有进取心,小农思想,但这样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呢?很多人功成名就以后的归隐和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乡下人对生活的态度,街坊邻居的和睦相处,这种朴素的民风怎么能说不是一种美呢?设计在线.中国

乡俗与文化

文化是在一个地域内,历史积淀下来的群体共享的公共法则与契约,是以遗传的方式,“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群体内部传递、进化。比如审美、意义、价值观上的东西方差异。乡俗也是在一个地域内大家共同遵守的东西。乡俗也是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历来有雅文化与俗文化之分,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只占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代表以农民为主体的被统治阶级的爱好,属于文化的下层。雅文化经过历代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为两个分支:一方面衍化为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俗文化由于受到压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受上层文化的影响较深,呈现出很粗糙的状态。民谣、曲子、讲史、话本、变文、弹词、宝卷、鼓词、民间传说、笑话、谜语及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地方戏等文化艺术形式,一直都是在民间自生自灭。

其实,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的源泉。俗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它历史久远,从本质上讲,它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俗文化和雅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共同打造了中国历史上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文化是否全球化,是现在争论的一个大热点。乡俗文化是民族的、地域的,如果文化全球化了,乡俗这一民族文化将往那里去?其实,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文化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全球化的。上世纪中叶建筑界出现的国际主义风格(从某中意义上说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试图用国际通用的设计元素,实行建筑设计界的全球化,这一风格也影响到了产品设计界。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语言单调、冷漠,把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向极端,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随之,以风格混乱、含义模糊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追求个性、满足自我,可以抚慰与平抑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渴望。就这样“设计全球化”失败了。乡俗文化中的美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的,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没有了它就有点魂破了的感觉。

乡俗与设计

乡俗中美的东西太多了,它可以给现代设计提供海量的营养。注意了,这里是营养。通常我们说某食物有营养,就是说这食物可以提供给我们身体所需的东西。有营养的食物,只有我们吃了,消化掉,吸收、转化,才真的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同样,我们从民俗中寻找设计的灵感时,不是原样的照抄,自己一定要先嚼一嚼,感觉可口了,再咽下肚,进而消化、转化。一定要转换成现在的设计语言,符合现代的审美时尚。

同样,我们在吸取、消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入乡随俗”,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弄的离谱了。如果到除了自己,别人都不明白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中国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乡土基础上的。中国人,对于一些乡土的符号语言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对之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果一段时间看不到,肯定会怀念的。很多旅居外地的人,到老了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回归家乡,就是生不能还,死也要把自己埋到故乡。衣锦还乡的人到了老家,想吃家乡的面条或者什么小吃之类的东西了,因为有了身份,就很难脱下自己身上的华丽的服装,像以前那样,去街头小店,叫上一碗面,三下五除二不顾一切的甩开膀子大吃一顿,吃完后,一抹嘴,扬长而去。但是确实想吃啊,只好乔装打扮悄悄去小店,或者委托他人(这人肯定是自己的亲信)给自己买过来在家独自偷着吃。一些精明的面馆老板注意到了这点,就把自己的店面弄的富丽堂皇,卖的东西还是一样的,不过以前是2块钱一大碗,现在是10块钱一小碗了。

讲到设计,我们国内设计师遗忘了一个广大的区域——中国农村市场。本来想说,农村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中国13亿人口,8到9亿在农村,显然它不是一个角落,而是一片广袤之地。国内很少有企业真正给农民设计东西,特别是日用品、家电行业。尽管现在有政府号召家电下乡,但企业一般是把一些旧的产品重新包装一下,推向农村市场。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用的各种电器,他们有了钱,也去买回来。但放到家里,常常感到不满意,有时候就是摆设,从功能上有些就不能满足农民的使用,就更不用说美感了。比如说,农民经常到田间干活,农民的衣服相对都市人的衣服来说难洗多了。然而洗衣机一般考虑都市人的需求,而没有专门适合农村人用的,然而这些憨厚的人又不明白,买回家后才发现,根本不适合他们用,于是乎成了摆设。

响应政府“电器下乡”之号召,我们是该为农民设计一些他们需求的东西了。设计在线.中国

引用一段话,结束此次的漫谈。

我们讲述着一方乡土的故事。土地是如此平实,几乎没有人认为她会承载着某些梦想。惟其投身于她怀抱,理解她,思索她。在某日厌倦平庸离开她之后,蓦然回首方可领悟,她深藏着你寻求了千百度的东西——那些从远古而来的、厚积内敛的、没有修饰与矫情的、原汁原味的品质与情感。如今,带着这一份久违了的泥土气息,我们上路。


作者 简介:
庞振泽 山东人 ,现居厦门,热爱设计。工业设计硕士学历,驻厂设计师 。
信箱:
kongkongruyelai@126.com

上一篇文章:[随笔] 浅析非物质设计
下一篇文章:[随笔] “地域建筑”是什么?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09]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3011]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54]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65]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506]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09]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46]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67]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24]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99]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