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正文
[论文] 探析台基上的龙头——螭首     
[论文] 探析台基上的龙头——螭首
[ 作者:周 鑫  吴 卫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325 | 更新时间:2012-1-2 | 文章录入:博熙 ]

-- 周 鑫  吴 卫(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从文献入手对螭首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在古人眼里螭首大多时候就是被看做为龙种,现存最早遗物有南北朝的石螭首,一直到清朝都是台基上不可缺少的排水装饰构件;对每个朝代的螭首形态作了比较,历代螭首虽有不同但基本的龇牙翘颚、圆睛卷鼻的螭首形态保留了下来;最后总结了螭首所承载的功能价值,不仅是皇家建筑上不可缺少的排水装饰构件,同时也起到平衡台基望柱的实用功能,是传统礼制等级建筑的象征符号。
关键词:台基;龙头;螭;螭首;排水构件


1 背景

 大家知道,北京天坛祈年殿有三层月台,第一层月台上的排水构件是云头,第二层的是凤头,第三层则是龙头,这个龙头就是我们这次所要探讨的螭首,它粗眉、圆睛、宽鼻、大嘴、呲牙,形象神武有力。同样,在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台基上四周都有汉白玉栏杆维护,龙凤云纹的望柱下就有排水螭首1142只,可以想见当大雨滂沱之时,螭首千龙吐水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螭首在古建筑中是何时出现的,尚不确知。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吐水螭首是在河北临漳县东魏、北齐等王朝的国都古邺城遗址塔基石螭首。[1]图像学上有石螭首的图像资料较考古挖掘时间上晚些,可以追溯到北宋李戒的《营造法式》“石作制度”的相关记载,其中有“造殿阶螭首,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其螭首令举向二分。”又“螭子石”称:“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阶棱、勾阑、蜀柱卯之下。”[2]这种营造建制虽被定于宋代,但上承隋唐,下启明清,直至当下一些的仿古建筑上也时有发现。螭首在古代一般是为皇家建筑上的专用构件,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螭首这类能指符号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建筑艺术符号背后隐藏的的礼制文化的所指内涵。

2 何为螭首

 定义螭首首先要先了解何为“螭”,所谓“螭”,古同“魑”即魑魅,是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色黄、无角、兽形。许多文献中都有对螭的描述,有些将其定义为兽类,有些将其归属于龙属。那到底是龙还是兽,我们不妨从文献入手开始分析和研究。

 《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其中“螭魅”一词杜预注称:“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从中可知,“螭”在春秋末期被看做是一种害人的猛兽。《吕氏春秋·举难》也有:“季孙氏劫公家,孔子欲谕术则见外,……孔子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这里的螭指的也是一种动物。

 在东汉许慎(约58~约147)的《说文·虫部》:“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因“若龙”,人们通常就称其为“螭龙”。《汉书》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于是蛟龙赤螭,渐离。”文颖注曰:“螭为龙子。”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在《广雅》中记述有:“有鳞曰蛟龙,有翼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从上述文献来看,有关螭的记载,最晚在春秋末期已开始,至于它的身世来历,有说是“龙属”或“龙子”,或“雌龙”。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出古时对螭的定义可以分为四种:邪恶的猛兽、龙子之一、无角的龙和雌龙等。但从古人对螭的定义上看它主要还是归于龙属,而在中国龙文化里面,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上自王公贵族,下自平民百姓,龙都被中国人看做是最高等级的吉祥物,是天下的祥瑞之物,而把螭纳入龙种无疑给螭平添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3 螭首的形态

 由上可知,螭本是古代劳动人们想象出的一种动物,随着部落的融合、朝代的更替,人们的审美受到宗法、礼制的影响,螭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其艺术形式主要被运用在建筑物、碑额以及其它工艺品之上。在建筑物上面,螭主要是被用作石作雕刻装饰,雕其螭头在殿柱、殿阶之上 [3](如图1所示)。而工艺品主要是用玉石来雕刻呈现,自战国始就有很多的玉璧、带钩上都雕饰有螭纹,可谓细腻入微,精致之极(如图2所示)。玉雕螭纹,也被称为螭虎纹,在战国初期便开始运用到玉器上,最初的螭纹似龙,到了战国晚期固定成为一种类虎的独立的装饰图案。所以,石雕的螭首和玉雕的螭纹形态上是大为不同的,因而所承载的文化寓意也不尽相同。


图1 螭首  吴卫摄 / 图2 螭纹

 在古建筑上的石作雕刻螭头,其装饰形态上似龙,无角,分为大小螭首。最早的螭首文献是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有:“隋氏制五品已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不得过四尺。”这里讲的虽然是用于墓碑的螭首(因在碑首雕有两螭龙,故简称为螭首),但至少说明隋唐时已有“螭首”这一专门名词。那么关于建筑物上的螭首雕饰作法,最早文献记录在《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殿阶螭首》:“造殿阶螭首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寸六分,厚一寸七分。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上二分。”现存最早的螭首是南北朝时期的位于河北临漳县古邺城遗址塔基上的石螭首,故而考古发现要早于文献记载。从现存最早的南北朝螭首到清朝故宫三大殿台基上的螭首,虽都为龙头,但形态上也有所不同。

 我们对现存的螭首形态做了如下比较。

 南北朝时期的螭首,按照安放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分为大螭首和小螭首,大螭首前端雕成微昂的螭头,后半部为长方体石条,长1.2米左右,螭头与身体等宽,上唇翘卷闭嘴露上下犬齿,两角贴颈项,没有明显的龙的肩部,无龙须,由耳后开始布满鳞片,前臂有明显的肌肉纹理,显得刚劲有力,更似一只爬行的鳄鱼,整体长而扁平。由于现存的小螭首几乎没有是完整的,因此不知其确切的长度,但螭头保存完好,小螭首体型和大螭首相似也呈扁长型,鼻子类似如意纹造型,嘴闭露出上犬齿,整个螭头没有太多的装饰性花纹,显得简洁而大方。(如图3、4所示)


 图3 南北朝时期大螭首 /  图4 南北朝时期小螭首 / 图5 唐代渤海国螭首

 现存唐朝时的螭首较南北朝时的形态有很大的区别,螭首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渤海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内,[4]通身以巨石雕刻而成,长约80厘米,头上无角,两耳长在眉毛上方,从正面看像是猫耳朵,粗眉瞪眼,鼻孔外张,左右两侧分别有四颗犬齿咬合,面目凶煞,神情威猛(如图5所示)。为何这件螭首与之前的螭首形象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有学者认为这是受到了原始宗教的影响,依据是古渤海国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当时渤海国大部分人都是信仰萨满教,该教相信万物有灵,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而且崇拜对象较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在举行宗教活动时,巫师通常会带上凶煞面具,面具在祭祀活动中具有神灵的象征和驱鬼辟邪的的功能,因此在渤海国的王城建造时,螭首的造型在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同时一定也会受到萨满教的影响,在形态上更加凶煞,被赋予驱鬼辟邪的功能。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峰时期,在建筑上的一大贡献就是上文提到的李戒的《营造法式》,此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对传统建筑构造做出详细介绍并明确建筑准则的著作,里面对殿阶螭首的建造材料和步骤都有详细的介绍。

 元代挖掘出的螭首主要是在元朝都城元上都和元中都遗址中,其中在元中都出土了70多个台基螭首,螭首长82.5厘米,宽29.5厘米,卷鼻,张口露齿,怒目圆睁,一对龙角贴颈,雕刻精湛,造型完美,相对于南北朝的螭首扁平而长,元代的螭首更加敦实、浑厚。(如图6、7所示)


 图6 元中都建筑遗迹螭首  / 图7 元上都建筑遗迹小螭首
 
 明代已经对龙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螭首为皇家建筑专用,在北京明故宫内保存了大量的螭首。其中大螭首被雕刻有前臂,显示出威猛不可战胜的神态,像是一个转角部的柱底石,是在一个方形基座的一角雕出前臂和龙头,前臂肌肉健硕,龙爪筋络突起,脚尖嵌入石座,双肘半曲,蓄势待发,大有一跃腾空而起之势;而龙头部分雕刻得更加细腻,龇牙翘颚,威猛凶悍,仿佛一旦横空出世,就能气吞山河,充分表现出了大明王朝的雄浑气魄。小螭首的雕刻工艺也不输于大螭首,螭头微昂,龙角抵柱,圆睛卷鼻,嘴中有一小洞,起排水作用。明朝时对龙生九子一说在很多的文人杂谈中有记载,明代学者杨慎《升庵外集》、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玉艺堂谈荟》、沈德符的《万厉野获编》以及陆容《菽园杂记》都谈到龙生九子的情况,且见仁见智,书中汇集了古代各种文献所提及的多种怪异兽形而演化为龙,俗称龙生九子。[5]把它们安插在民间传统建筑的器物上或重要场所,来装饰建筑,让其各司一职,孕育吉祥,免祸消灾。螭首也被列为九子之一,传说其能吞江吐水,螭首嘴大,肚能容水,因此就有螭首散水说 [6](如图8所示)。其主要职责是排去雨水,在江、河、泊、池旁见到的排水兽也多是其螭首造型模样。

 清代的螭首形象沿袭了明代的形制,没有多大的变化(如图1所示)。

4 螭首的功能

 螭首在建筑上的使用已有一千五百多年,螭首的沿用体现了其重要的装饰地位,经笔者考证,螭首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排水口上装饰构件、台基端口平衡构件、礼制等级象征构件。

4.1 排水口上装饰构件
 在北宋李戒的《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殿阶螭首》中描述螭首是“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这里的殿阶,指的是台基,而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阶梯。在明清时期遗存的建筑实体中,殿前露台的螭首只是和望柱相对应,而与殿柱无关。所以文中所说的 “对柱”就是指代望柱。[7]殿阶则是由须弥座构成的台基,它使得建筑物有一层石质的“坐垫”,由于高出地面1米多,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设置栏杆和望柱,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内槽,而为了便于排水,必须通过在望柱下设置排水构件才能解决排水问题,而排水口当然便选择了龙子之一的螭首作为装饰构件。在建造台基时,其里间部分在施工上要略高于外部四周,大雨倾盆之时雨水通过台基四周流泻,从台基螭首两唇之间的孔中流出,遂有螭龙吐水的景象,很是壮观。


图8 故宫台基端口上的大螭首 吴卫摄

4.2 台基端口平衡构件
 就建筑装饰构件而言,并不是纯粹为了装饰而装饰,是建筑结构与装饰的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色。台基上的螭首分为大螭首和小螭首,大螭首一般身形硕大,不仅雕刻有螭头还有两边强健有力的前臂,有的长可达近2米,高达60厘米,多数螭首口中并没有预设小孔用以排水。一般是安放在台基的端口转角处,主要是为了稳定望柱,平衡台基四角的视觉效果(见图8所示)。在宋代程大昌所撰《雍录》第三卷中就清楚地介绍了台基端口转角螭首的承重平衡的作用。“殿前螭头,盖玉阶扶栏上压顶横石,刻为螭头之状也。唐都城中有三大内,皆当受朝,而螭头也者,惟大明宫有之,为其据高而道峻,故峻道两旁有石扶栏也。既有扶栏,则其下必立石柱,既有石柱,其上必有压顶横石,横石南出突兀不雅驯,故刻螭以文之,此螭头之所从起也。”[8]大螭首的出现,不仅稳定了望柱,也和台沿上的小螭首形成对比,类似现代构成中的变异组合,看似突兀却又自然。使这块巨石很好地融入到了螭首的队伍中去,这也是统一中有变化,变化归于统一的美学法则的重要体现。

4.3 礼制等级象征构件
 除了螭首所具备的基本散水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它所承载的封建社会的礼制文化功能。礼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记•坊记第三十》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礼制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自南北朝的塔基石螭首到清朝故宫三大殿台基的螭首,都是王室皇家所用建筑装饰构件,在明清时期螭首同麒麟、鸱吻一样都被看做是龙子,龙由原来吉祥神秘的精神图腾,慢慢被封建帝王当作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建筑上的各种脊兽、雕龙、云凤纹饰都是对礼制的尊崇,所有的建筑装饰都是这贵贱之别的外在体现,它既不像书画作品能够纵横恣肆地表达个人情感,又不似玩赏陈设那样随趣而致的追求个性品味,而是要求某一社会等级必须配以相应的装饰标准,决不可任意更改,不足或超越都是违矩,螭首的运用自然也是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在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台基上的螭首,螭头雕刻细腻,龇牙翘颚,威猛凶悍,充分表现出了皇家礼制建筑的雄浑大气。

5 小结

 建筑的装饰,应该抓住功能上和结构上的关键来略加装饰。[9] 螭首是古代建筑石作制度中的主角之一,有平衡台基望柱的重力和排水的功能,同时也是建筑上的装饰构件,是标志着封建礼制建筑等级的象征,是实用与装饰的完美结合的建筑装饰小品。节奏和韵律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点。例如北京的天坛祈年殿,此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由下看上去是6米高的三层汉白玉圆台,栏板之间的望柱最上层饰以盘龙,出水饰以龙吐水,中层饰以翔凤,出水饰凤首,下层饰以朵云,出水饰云朵。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按照这个层次和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听到这样一段节奏。排水口的螭首装饰为圆台在水平方向上增添了美妙的节奏和韵律感。

 螭首经过历史的沧桑演变,雕刻由粗犷到细腻,地位由塔基的装饰到皇家专用排水装饰构件,形态虽有不同,但基本的龇牙翘颚、圆睛卷鼻的螭首形态并没有改变。螭首的形象已经被符号化了,在国人的心中有了固定的形象模式。

 螭首在被赋予了散水构件的功能后,在现代的公共场所或是家装中也有螭首排水装饰的运用,是古为今用的代表之一。一种建筑装饰的形成绝不是孤立的单纯想象的,它一定会反映并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特征。螭首本身折射出传统龙文化和礼制思想对古代建筑的影响,螭首被赋予了装饰之外更深层的人文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故宫古建石作装饰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第45页。
[2] (宋)李戒,《营造法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3] 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Z],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489页。
[4] 李冶亭,《关东文化大辞典》[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89页。
[5] 吉成名,龙生九子不成龙[J],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第92页。
[6] 王安吉,民间“龙九子”浅释[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9页。
[7]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202页。
[8](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三卷,第58页。
[9] 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25页。

作者简介
1、周鑫(1986~),女,山东济宁人,2010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10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河西校区学生宿舍26栋518,412008。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任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412007。

上一篇文章:[案例] 北京平谷新城城市设计案例3
下一篇文章:[论文] 产品设计的市场竞争策略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7]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3000]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39]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56]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95]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7]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36]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58]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14]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90]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