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正文
[论文] 《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节选二     
[论文] 《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节选二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237 | 更新时间:2012-7-30 | 文章录入:公社 ]

二、神仙意识,民族情愫的象征性

  《汉宫曲职•仪式选用》中云:“甘泉园……激上河水,铜龙吐珠,铜仙人衔杯下注。”就是一种神仙思想的体现,而这种铜仙人衔杯下注的形式,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的池景。
  汉武帝公元前104年建立建章宫太液池就有象征神山的一池三山景观,并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国园林理水的一种模式,尤其是在较大的皇家园林中,如今日仍可见到的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乃至杭州的西湖等处莫不如此。在汉代修建的咸阳上林苑昆明池中,也立有石人,塑造牛郎织女的形象相对而立,其中间的池水,就象征天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在邺成扩建仙都苑,苑中堆有五座山,象征五岳,在五岳中间引水象征中国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独流入海的“四渎”,名曰东南西北四海,又汇集成为一个大海,海中仍有三个洲岛,象征三神山,这种象征手法较前又推进了一大步。及至隋代宫苑甚多,其中的西苑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人工山水园,除了沿袭一池三山的神仙水景而外,更开凿了五个湖,五湖的形式更是象征隋代帝国的版图。
  而这种意识到了唐代,诗人李益在诗歌中则更为形象,已体现一池三山的园林理水设想:“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晚唐李商隐的«海上谣»更将这些神仙意识引伸到海底的龙宫之中,从天上的月宫到水中的龙宫的点点描述,都增加了仙境的神仙意识,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形象与意境的参照。到了清代皇家园林建造已达到鼎盛时期,理水的象征性手法在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人工水景园圆明园中可谓集其大成。
  至于面积较小的私家文人园林中则以文人的想象与诗情画意的描绘,而产生“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小中见大的象征性造园手法,创造出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咫尺山林和缩龙成寸的盆景艺术手法。这种将客观实物赋以文学韵味与想象的灵活运用,再加上主观实践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中国文人造园的高超、精巧的独有风格。
  至于在自然风景园林中,以神仙故事,民间传说等作为景点,或赋以人文的色彩者,则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是杭州西湖白堤上的断桥。
  总之,历来中国园林理水的象征性,大多是反映出数千年来广泛而深刻的神仙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民俗的情愫。是为其一大特征。

三、儒、道、释寓意深厚的哲理性

  中国的造园艺术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多多少少都渗透着古老的儒学、道学与佛学的思想或理论。造园又是一种比较超然而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因而一直以来受儒、道、佛学的影响尤为深厚,不仅影响道造园的形式如一池三山的模式,尤其是造园的思想与内容,处处都可见到诸家学说的引导,模仿或演绎。就整体来说,中国园林的基本形式是山水园,也可以说,标准的中国传统园林几乎都是“无园不山”,“无园不水”的。这也是迥于西方园林的一个基本特色。
  中国古代哲人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管子、告子等都对水有各自的见解。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段关于水的精辟论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那样,总是滋润着万物;水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与人争,又能去别人所不愿去的地方。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是领略到”道”的境界了。然后他进一步详细列举了水的种种善良之处,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故有道德的人,都有如水一样的性格。给予水以极高的拟人化的评价。
  孔子对于水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认为水是有德、有勇、为善、循理、智慧而公平的。
  不仅如此,哲人们对水还具有很深的辨证认识;可谓“水性至柔,是瀑必动”“水性至劲,是潭必静”。动与静、刚与柔都是辨证的,水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水滴石穿”是也。可见水之性与理,能对人们处理事物有一种辨证的启示。
  古人对水的理解特别表现于园林中各种动态与静态的水景中,它能给予文人雅士以赏水的思索,也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理水思维的习性与特色。
  静态的说水可以因鱼游而动,这是动静的辨证关系;而鱼游的自由之乐,也可使观赏者体会到自己的自由之乐。庄子论水(静水)的基本观点是:水至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至于孔夫子的一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也能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无情的感叹。故古人欣赏水景,是能由静中看出动来,也能由动中看出变来,透过表面的形式与现象,渗透入理水的内涵与本质。这种欣赏静态水的特色一直影响到皇家园林而有北京北海公园内濠濮间景点的建造。承德避暑山庄更有一亭命名曰“濠濮间想”。这些都是园林中以哲理理水建园的实例。
  在古代有一种盛水器,体积不大,不盛水时,器物呈倾斜状,故称欹器,当往欹器内倒水时则器物逐渐平置,直到水满则水倾倒出来后,又恢复倾斜状。由于它的倾斜好似弯躬行礼,而水满则倾覆,故以之寓意为“满着损,谦受益”的哲理名言。据说清代康熙皇帝曾将这种欹器,置于书桌上,作为座右铭(高约45.5厘米,宽14、长18.7厘米)。
  动态的水,如瀑、如潮有如万箭穿心,汹涌澎湃,故产生激昂奔放之感。所以用心来欣赏各种各样的水态,就会因人而不同,产生许多深浅不同的各自的欣赏情趣、情感与启示,这时的水,不就成了启迪人们极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思维的媒介了吗?

上一篇文章:[论文] 《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节选一
下一篇文章:[论文] 《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节选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5]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2998]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37]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54]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93]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295]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34]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56]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12]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88]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