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专题]建筑设计理论专题 >> 正文
[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概述     
[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概述
[ 作者:liubo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4550 | 更新时间:2007-7-4 | 文章录入:bojie ]

世界园林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欧洲园林、西亚园林

中国园林的地位:世界园林之母,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1983 年在慕尼黑举行的第 16 届国际园艺展上,以“芳华园”命名的中国园林获得了“园林建筑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 1984 年,在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上,中国的“燕秀园”获得“大金奖”金质奖章、“最佳亭子奖”等一系列奖章。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定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1. 商囿:古代园林的雏形。

囿的形成:与古人的自然崇拜有关。古人对大自然既感激又恐惧,选择自然风光优美、植物茂盛、动物繁多的地方举行祭祀、集会歌舞活动,表达对神的感激和敬畏心情。渐渐的,在合适的地方,掘地为池,称为“灵沼”,垒土堆山,称为“灵台”,然后在水中养鱼,岸边种花,林中喂养禽兽,周围盖围墙,形成了“囿”,人们在这里祭祀,还打猎游乐。

在囿中挖池堆山的做法延续下来,并成为中国园林最根本的造园方法。

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园林的生成时期。

形成了“三山一池”的风格。秦始皇在咸阳建上林苑,挖池筑岛,取名蓬莱仙岛。汉武帝在建章宫中开凿太液池,池中堆土石成三岛,即蓬莱、方丈、瀛州,“三山一池”风格对后世园林建筑的影响较大。

秦汉时期,苑囿的功能发生变化:除了狩猎、游乐,还建造宫室,供帝王起居和处理朝政,从汉代起,“囿”改称为“苑”或者“苑囿”,成为帝王园林的专有名词。

秦汉时期,还出现了私人园林,主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出现了不同于帝王的另一种园林体系。

3. 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林形成时期。 “ 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 ” 。

从秦汉时期以宫室楼阁为主的园林建筑形式转变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林,强调自然、古朴、恬淡、旷达,建筑的位置不再那么重要了,自然山水成为园林的主体因素。

国家分裂,对现实生活失望,文人墨客对儒家思想提出质疑,开始研究老子、庄子、周易,出现了一股玄学思潮;佛教思想影响,结果: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山水诗、山水画大发展时期。于是,“移天缩地”,将自然山水“搬进”私人园林,“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首先在江南出现。

4. 隋唐时期:山水园林繁荣发展时期。

皇家园林的宫殿楼宇更加雄伟壮观,大明宫内挖太液池,池中堆蓬莱仙山。私家园林进一步与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注重诗情画意,如王维在秦岭北麓郊野式的辋川别业。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候,开发西湖区,同时营造自己在洛阳的小宅院,经营了 10 多年,住宅占 1/3 ,水面占 1/5 ,竹林占 1/9 。

5. 两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基本定型。

皇家园林的代表: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寿山艮月 / 岳”,宋徽宗建,专门设立了“应奉局”,搜集奇花异石,引起民愤。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布局合理,叠石堆山的技术非常高,太湖石受到青睐。私家园林分为南北两支:北以洛阳为主,开始按景分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南以苏州为主,叠石假山以假乱真,沧浪亭就是这时候建造的。酒楼也在内部建造园林,亭榭,让宾客在船上饮酒作乐。

6. 明清时期:顶峰时期,从自然山水式向写意山水式转变。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著名园林大多是这个时期的杰作。皇家园林集中在北方,以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苏州和扬州的造园水平冠盖华夏大地。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

(一)山

(二)水

(三)建筑

(四)花草树木

(五)楹联题额

(一)山 —— 园林的骨骼

1. 作用

( 1 )分割空间,形成不同的景区。颐和园万寿山。

( 2 )形成园林的制高点,登高远眺。

( 3 )山是游人审美的对象,给人带来美的联想。

2. 分类:土山和石山

假山叠石按位置庭山、壁山、楼山和池山等类型。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

湖石:外表凸凹不平,内部多有孔洞,玲珑剔透。太湖石。

鉴赏湖石的标准:

瘦:石头的形态要消瘦,玉树临风。

透:石头的纹理纵横,孔道通透。

漏:石头上有穴,四面玲珑。

皱:石头的表面要多褶皱,具有真山的沧桑。

丑:独特。

留园的冠云峰(观音峰)高 9 米,江南最大的湖石。

湖石假山代表:苏州环秀山庄

由清代常州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逼真地模拟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蹬、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则叠有无数窝洞皱纹,极其自然。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 60 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陈从周评价: “ 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 。

黄石特点:厚重、笨拙,雄厚、质朴

代表:上海豫园

用的是浙江武康的黄石,主峰高达 12 米,明代叠山名手张南阳的杰作。 “ 转千钧于千仞,如片羽于尺布 ” 。乔钟吴《西园记》: “ 层涯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

(二)水 —— 园林的血液

水:活力、生命力、灵气

水的不同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潺潺流水 :活泼、清新

停滞的水:平静、柔和,温柔的少女。

飞溅的水:潇洒、洒脱,不拘一格。

隐匿在林间的水:神秘、幽静,天外之泉 。

山与水的关系:

山与水组合产生的美感:静与动、刚与柔、实与虚

明人邹迪光: “ 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奇。 ” 山得水而媚,水得山而活。

白居易《春题湖上》: “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

面积较小,集中理水,水池虽小,然则 “ 一勺如江湖万里 ” 。

面积较大,分散理水。 “ 迂回曲折、扑朔迷离 ” 。

瘦西湖,总面积 103.7 公顷,水面面积 49.9 公顷,景点大多依湖而建,著名的有西园曲水、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歌咏。袁牧赞道:“水则洋洋然回渊九折矣”。

清朝汪沆: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拙政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白居易白莲庄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宋徽宗艮岳 “ 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 涟漪,枭雁 浮泳水面,栖息石间,不可胜计。 ”

明清两代的南海、中海、北海,水景是主要部分: “ 海子广可五六里,架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作洲岛拱门,以便龙舟往来。 ”

(三)建筑——园林的眼睛

种类:宫殿、楼、阁、厅、堂、轩、馆、斋、亭、台、榭、舫、廊、桥。

功能:宴饮、吟诗作画、娱乐、赏景、休息。

宫殿:只存在于帝王苑囿之中,仿造宫廷中的宫殿营造,供帝王处理朝政、起居之用。

楼:多为两层单檐,朝向园区的一面开有长窗,两侧为封闭的山墙。楼大多建于厅堂之后,或依山傍水,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作观赏风景的观景点。

避暑山庄烟雨楼位于澄湖的青莲岛上,每当山雨来时,雨打湖面,烟雾迷蒙,仿若人间仙境。

阁近似于楼而更精巧,多为两层,四面开窗,造型轻巧,用以储物、藏书、供佛或登高观景之用。

厅堂:常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多位于园中重要地段上。厅用于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堂会演唱,要求能容纳众多的宾客,所以形体较大,空间较为宽敞。堂是园主一家之长的居住处,也用作家庭庆典的场所,空间稍小于厅,室内常用槅扇、博古架进行分割。

亭:亭的功能是供人休憩,观赏园林景致

形态各异的亭:圆亭、方亭、六角亭、八角亭、扇形、梅花形。

立面:攒尖顶、单檐、双檐、三重檐 。

制高点上的亭:登高远望、俯瞰全园。

树丛中的亭:若隐若现,增加神秘感。

湖中心的亭:虚无飘渺,如入仙境。

廊:无声的导游线,将位置不同的景点自然地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巧妙的过渡,还能增加风景的深度和层次感,增加空间的对比变化。

种类:直廊、曲廊、复廊、爬山廊、双层廊、万字廊、花廊、游廊等。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颐和园的长廊最著名,全长 728 米,自东向西,将前山的景点串联起来。廊中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涛遥四亭,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

曲廊的形态婀娜多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游者走在其中,步移景变,尽得无穷的美感。

复廊是在长廊中间修花墙,将廊分隔成内外两部分。复廊中间的隔墙上设有漏窗,内外景色隔而不断。

榭和舫:因水而生的建筑物。榭建于水边,也称水榭。跨水部分由水中的石柱支撑,上面架上木板,周围设有栏杆。伫立水边,凭栏远眺,更增加了空灵之美。舫即旱船,模仿船形建在水边的建筑物。

桥:园林中构景连景建筑,它方便游客跨越园中水体,又可连接风景点,点缀景观,增加园林的自然情趣。

种类:平桥、曲桥和拱桥

平桥造型简单、质朴,有山林野趣之美。曲桥蜿蜒曲折,造型优美,便于游览水景,延长游客观景时间,如上海豫园和杭州西湖的九曲桥。拱桥有单拱、多拱之分,倒影映在水中,形成玉带般的特殊景色。如颐和园 17 孔桥,远望拱洞犹如天边的门、空中的彩带,近观恰似少女美丽的珠链,映在水中,随风摇曳,天然入画。

(四)花草树木——园林的毛发

功能:围合空间,反映时间,点缀山池,修饰建筑,组织道路,对比尺度,配衬主景,丰富层次

花草树木的自然属性更能给人以某种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如松柏的苍劲、梅花的高洁、翠竹的洒脱、杨柳的依恋、牡丹的高贵等。

园林中的花木栽植要与其它要素协调,才能淡化人工造景的痕迹,使园林显现出自然情趣。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国有一些园林的魅力就来自独特的花卉。比如宋代洛阳的园林,就以花卉名闻天下,有牡丹园、芍药园等。拙政园巧妙的布置花草树木,它们与山水建筑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境界悠远令人遐思的美丽画面。在中园核心景点远香堂东面有绣绮亭,亭子东面土山上广植牡丹、芍药、景色秀美如画。土山南面是“枇杷园”,名字来源于“摘尽枇杷一树金”,每逢夏季,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枇杷园东面是“海棠春坞”,院内满是海棠花。此地西南有“玲珑馆”,这里种植竹子。与馆旁边“嘉实亭”并排的是“听雨轩”,这里种植了很多竹子、荷花与芭蕉。这正应了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入秋竹”、“雨打芭蕉淅沥沥”。西园的主要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又称山茶花,这里曾有名种山茶十八株,如“西施舌”、“渥丹”、“东方亮”、“洋白”等,尤其有名的是“十八学士”。

(五)楹联题额

功能:点景,有助于游客加深对园林主人造园时心理状态的理解和体悟。

四字居多,代表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

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

五个字

拙政园 荷风四面亭;

与谁同坐轩;

网狮园 月到风来亭;

相比之下,由于字数较多,园林建筑中的楹联更能体现景点的风貌和意境。

南京瞻园建于明代,号称“金陵第一园”,曾经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住所,现在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它的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表现了男子汉大丈夫应该以国事为重,建功立业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明无情未必真英雄,享受游园的自然之乐也是大丈夫该做的事。这些楹联题额无不体现园林主人超凡的艺术造诣以及高洁的品格理想,引得游人赞叹不止,流连忘返。

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

1. 文化对园林风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

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西方文化:海洋文化

信奉天人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唯理主义十分盛行,追求严谨的理性精神是西方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对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具有天壤之别。

中国:认为自然之美是高于一切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西方:理解美是从“真”的角度出发,追求科学的精神一以贯之,审美理想强调的是对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

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就是美。他发现 5 个铁锤重量符合一定的比例,即弦长成一定比例时能发出和谐的声音,因此得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数的比例。

波利克里托:艺术作品的成就产生于许多数的关系,而且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会破坏它。他的代表作《持矛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符合一定的数的比例。

达·芬奇: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艺术的真谛和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

中西传统文化如此巨大的差异反映在园林的营造上,必然形成迥异的造园风格与艺术境界。

2. 中西古典园林的差异

中国:自然山水园林

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第一,意大利台地园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艺术和水法技术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第二,法国勒诺特尔风格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1638 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 “ 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 17 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 。

基本特点:

布局严整;

均衡对称;

轴线引导;

擅用直线和几何图形。

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18 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法国几何式园林成为西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和布局特点大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 1 )建筑物是园林绝对的统帅,山水只是陪衬物,体量巨大的建筑物建造在园林中显要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并且作为整座园林的核心建筑存在。

( 2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挑出几条副轴,布置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景点,供人休憩观赏。

( 3 )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交叉点上建造小广场,用喷泉、雕塑以及其他小建筑物点缀。

( 4 )园林中的花木严格修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和花圃修成矩形、菱形、圆形,努力抹去自然的痕迹。

( 5 )园林理水非常规则,整齐划一,水面被限制在整齐的石砌池子里。水池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表现出严谨的理性精神。

( 6 )园林设计追求整体的对称性和一览无余,严格按照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布局。

( 7 )园林中的雕塑、建筑等景点追求形似与写实。

总之,西方人在造园时,力图打造出一个充满理性精神与人工雕琢美的艺术作品,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对自然的改造,人的意志、人的观念以及人的力量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展现。

中国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本质特征。

关于中国园林文化特质的详细分析在本章第三节中进行。

3. 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影响

西方人赞誉中国园林的自然美:

英国建筑师钱伯斯: “ 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赏心悦目的、最动人的整体 ” 。

17 世纪至 18 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 · 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 查理二世的外交官 W· 坦普尔于 1685 年在题为《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说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 1757 年、 1772 年,英国园林师 W· 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法国画家:

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无论是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还是垂柳傍岸的曲折池岸,园林中处处都显示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 20 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 1670 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 18 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 1774 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著名园林赏析:凡尔赛园林、杜乐丽园林

上一篇文章:[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及其特征
下一篇文章:[论文] 中国园林造园原则浅析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00]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3003]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43]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59]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498]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00]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40]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62]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17]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493]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