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正文
[论文] 谈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两个问题     
[论文] 谈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两个问题
[ 作者:赵永军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555 | 更新时间:2007-7-5 | 文章录入:bojie ]

改革开放以来,繁荣的经济使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中的景观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以及人人的观念思想的综合表象,是社会形态的物化形式,也是时代文明的映射。”①人类文明是伴随着人类对理想和完美的追求而发展的,城市景观既然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就必然带有城市发展的烙印。我国城市景观的建设目的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其设计理念是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但目前的问题也是出在人们对“人文主义”这一设计理念的理解上。本文在人文主义的大前提下来探讨景观中的视觉功能与使用功能及景观与人类行为的关系问题。

一、城市景观中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的问题

“人文主义”是“ 14~16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来反对中古神权时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②。它是相对中世纪教会文化所代表的封建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然而“人文主义”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代所赋予它的内涵也不同,反对封建神权已远不是今天人文思想的内涵了。但一切以“人”为本的大方向仍然适用。

在人文主义思想提出之前城市的景观多以历史纪念性和政治宗教宣传为目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观,即视觉功能。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主要切入口。视觉上的美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内涵发生了的变化。仅从视觉享受来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远远不够,还应注意人的参与,尽可能的接近人的生活需要。也就是使用功能。这也是我国目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问题所在。

(一)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人类近 200 年的发展相当于人类过去 5 000 年的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要比过去任何年代都大。如果人们在下班后可以看到一片葱绿和鲜花组成的造型优美的景观,会马上感到放松,心情舒畅等心理反应。这就是所谓“景观效应”,也是视觉功能所起的作用,景观作为一门艺术,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景观设计在视觉上的精彩创意不但使景观与人之间达成心灵的沟通,而且也是人文主义理念的一种体现。但在景观的设计中,视觉的功能并非是惟一的目的,使用功能是城市景观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景观的使用功能是指:除了视觉的享受之外,人们能融入景观之中,与景观之间产生有益的互动作用,使人全身心得到娱乐的放松,而从中受益。景观的使用功能可分为:休闲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

1. 休闲娱乐功能是指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游戏、娱乐、体育锻炼的设施的景园建设,休闲娱乐功能可使景观与人之间产生互动。

2. 教育功能是指人与景观的互动中,人接受的是景观给人有益的教育作用,以知识普及,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景观。如露天博物馆,科技馆,科普环保等知识。在景观的设计上应考虑知识性、文化性和人工景观的结合。

(二)景观中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关系

在人文主义思想提出之前,视觉功能一直是主要的功能,美对人说是天生的需求,随着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使用功能和视觉功能一样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件。

城市景观设计中,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在人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中,视觉功能是景观不变,人相对被动。而使用功能使人与景观的关系形成了更深意义的互动。景观有了人的参与才更有意义。有了人参与的因素,在设计中就必须考虑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因素。不管景观有何使用功能,视觉功能是个前提,使用功能相对服从视觉功能(视觉美),是人文主义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视觉功能的延伸。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景观更加完美。

(三)使用功能的误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等工业国家急于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受“现代化建筑”功能主义和纯粹主义的影响,城市出现许多骨牌式的千篇一律的面孔。到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人从这种“现代化”的迷梦中惊醒。我国城市规划由于体制的僵化,相对西方有较大差距。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才有所感悟,但无论是现状还是理念上仍有不少差距,改革开放使民主进程加快,时代给人们在思想上、空间上都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城市规划有了明显进步。在城市规划中也不乏精彩之作。但在有些城市景观的设计中还存在着只注意视觉功能而忽视使用功能的误区。曾几何时,修建城市广场成为一种时尚,在很多城市都可看到大小不等的广场景观,它们大都是绿草如茵,晚上灯火通明,看上去很有气氛。但草坪边上一般都有警示牌“严禁践踏”,草坪和它旁边种的鲜花一样只能看。广场雕塑往往是在巨大的底座上,和观者保持着地理和心理上的距离。其使用功能仅限于为数不多的长条凳供市民休息。使用功能的弱化使人不能更好地融入景观之中。景观与人存在着距离,市民和景观的关系更多的是市民在视觉上的被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视觉功能的优先使很多城市景观成为华而不实的观赏品。

出现这种景观误区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 传统的以视觉为中心的理念根深蒂固,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刻。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所以在思想上极易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②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是从西方“拿来”的,对“拿来”的东西需有相当的时间消化,并使之中国化。在消化的初期难免对“拿来”的东西表面化。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的观念进入中国仅十几年,正是消化不良的时期。大片的草坪,古希腊的柱头均为这一时期的特征。③ 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存在。城市的领导急于改变城市面貌以体现政绩。视觉突出的景观显得直观、效果好,自然成为首选。这是目前很多城市出现好看而不实用的景观的重要原因。④ 业内人士对城市景观理念研究与推广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一责任我们不能推卸。

二、城市景观中人文设计对人类行为道德的影响

“道德”好像是教育界的范畴,城市的建设与人类行为中的道德看起来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很少有人把这两点联系起来。然而城市作为人类行为的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城市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人们把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设起来,成为自己生活、生产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方面面。两者之间是互动和互相影响的。设计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规划城市时可有意识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城市中的景观作为人生存的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探讨城市景观与人类行为之间互动关系之前,我们先探究一下人类行为中的道德体现。

(一)人类行为中的道德体现

道德在人类行为中的体现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如教育程度、社会文明程度及环境等。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通过社会及其他舆论方式对社会生活及人类行为起约束作用。一个社会中道德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及成员素质,道德水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而改变。道德水平的高低可塑性很大,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道德行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道德如同世上其他事物一样需要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适合道德生存发展的环境下,它会充分地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而环境不适合道德生存时,它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则微不足道。比如每年春运期间,火车上人满为患,三个人的座位往往要坐五个人以上,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座位。在这种环境下已没有了道德生存的土壤。因为如果给他人让位,这种道德行为将意味着自己没有座位,而且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即使平时道德水平很高的人也会为自己着想。相反,如果前提环境是在一处碧草如茵、平和安静、一尘不染的公园里,人们会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以与环境相适应。抽烟的人会想方设法不让烟灰掉在地上,且认为自己在这种场合抽烟都是不适当的行为。这种环境则适合道德行为的生存与体现,人的道德行为就会被提升。对比这两个例子可说明,环境的改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环境对道德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我国古人早已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俗语总结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穷山恶水”指环境,“刁民”是指在“穷山恶水”环境下的人们及其行为。既然环境对人类行为中的道德有影响力(当然环境并不是影响道德的惟一因素),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就可从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入手,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当人们设计和建造城市景观的时候,多一些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就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居民的道德水平。

(二)城市景观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城市是由多个私人空间及公共空间所组成的区域,其公共性是城市的重要属性。个人行为在公共场所需有行为的约束以形成公共秩序。有些秩序是靠法律来约束的,而更多的不确定的方面是要靠人的行为所形成的道德来规范。在人的内心中,自私和功利、丑恶与善良、乐于助人和私心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行为中表现的侧重点不同。“道德情感在个人之间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道德情感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③人的个人行为中,每时每刻都在选择,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很大程度可塑性和可引导性。因为人们“在对已知的材料进行不断的比较和重新安排” ④。环境因素是这些“材料”的重要部分。如果人的行为中利己思想和公德思想的倾向各占 50% ,这时就要看人的行为所处的环境有利于哪一方面的发展。我们曾经对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问题争论,在我看来人性本为中性,内因和外因决定了善恶,其中环境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既然环境可影响人的行为,我们就可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多一些可适合人的行为道德发展的暗示性和引导性的设计,使人们在作出行为选择时被引导到讲道德的一面来。

(三)人文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之互相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当人得到帮助时,他也会帮助他人;当他受到攻击时,他也会攻击对方。同样爱护、信任、关心、敌视、仇恨在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影响着。人与朝夕相处的城市(环境)也在相互交流和影响。城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多的地方,在城市规划化中多一些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景观设计,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和理解,会深刻的影响人的行为(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影响)。使他们从这些设计中体验到关怀,同时去关怀他人与社会。这样就可形成人—社会—环境之间良好的循环。

我国的城市规划化已开始注意到这方面的设计,从公共汽车站牌可看出,以前只是路边竖一个站牌标明几路车,后来有了各式各样的顶棚以便遮风挡雨,最后又有了座椅、书报栏、残疾人专用座椅等,这说明城市文明的进步。这些设计使乘客在等车时得到了周围无声的关怀和帮助,营造了道德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乘客会将受到的关怀与帮助回报他人和社会。彬彬有礼、礼让三分会成为人们统一的行为。另外,铺设盲人道,人行道旁供人休息的座椅,市区地图指南等都是简单、实用、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设计。城市规划中如果处处都注重环境与人的关系,将使人的行为受到深刻的影响,有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兴土木,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着,体现了欣欣向荣的一面,同时又让人感到担忧。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文化沉淀而形成的产物,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在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积累经验和理论沉淀,在没有文化支撑的情况下,也就无法形成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氛围,所以这些城市及其中的景观多显浮躁和缺乏品味,在巨变的时代,冷静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一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乃需我们深入研究。同时如果忽视了城市作为人生存的环境,与人本身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整个社会都会有负面的影响。很少有人把人的行为道德与人生存的环境联系起来,其实,我们的生存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在改造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在社会无止境的变化过程中,它们经常相互改造。”

参考文献:

刘蔓编著:《景观艺术设计》,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

温廷,王鲁豫主编:《古代艺术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255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254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1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

上一篇文章:[论文] 浅谈番禺区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
下一篇文章:[随笔] 树立科学的城市规划新理念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30]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3029]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71]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84]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525]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30]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65]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86]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45]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518]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