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博杰 >> 文章频道 >> 精典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 正文
[随笔] 树立科学的城市规划新理念     
[随笔] 树立科学的城市规划新理念
[ 作者: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986 | 更新时间:2007-7-5 | 文章录入:bojie ]

[ 内容提要 ] 本文首先论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全面领会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和谐规划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促进和谐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和谐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科学的规划,人文的规划、区域协调的规划、经济的规划、绿色的规划、公平与公正的规划、社会与文化的规划、开放的规划、法制的规划和公共政策的规划;其次论证了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相协调完整的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并提出了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工作应重点构筑五大载体系统,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上主动有序引导、服务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和谐发展。

[ 关键词 ] 和谐规划、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城市规划在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确保公共空间、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创造市民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宜人环境等方面都担负着重要任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用和谐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和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和谐城市规划新理念

和谐的城市规划,应当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依法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促进实现社会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谐的城市规划应当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祥和、安定、美好、健康、快乐的规划。

1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的规划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 “ 紧凑型 ” 、“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拓展规划的视野,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研究规划问题,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重视规划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综合集成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的规划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社区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强调步行尺度、有界邻里、健康卫生社区、游憩休闲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和快乐无忧生活;要提倡“为人民服务”,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想着“小”的,给学校和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也要惦记“老”的,切实关心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坚持城乡一体,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在规划的视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局部论局部、就现状论现状的局面,向以城市—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统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有序调控方向转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调控产业和城镇发展,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类经济要素,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4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土地市场的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滚动的调控过程。在规划目的上,要从单纯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向着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优化组合的空间载体系统转变。不断推进规划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转变,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城市规划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要重视供需分析,寻求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空间用地布局规划,为发展城市经济搭建载体。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投入产出分析测算。规划要考虑成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体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5 、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绿色的规划

体现绿色生态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和环境公正价值。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保护城市的绿带和蓝带,充分考虑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充分考虑老城区绿地的营造和新区大规模绿地的拓展,建设环境良好型绿色生态社区。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源,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

6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公平与公正的规划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而且应关心大多数人的权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稳定,体现执政为民。要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创造能够吸引人的居住环境、创业环境、就业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要重视扩大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公共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城市规划要重视城市危棚户区的改造,改善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多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给广大中低收入的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要关心弱势群体,支持“残疾人”事业,强调无障碍设计;要关心下岗职工的利益,为他们创造就业的空间。

7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与文化的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其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规划不能只研究技术,应该更多地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规划的内容上,要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性布局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立体、动态、整体性规划转变。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和科技进步和创新需求;要重视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及防灾体系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应面向大众,服务大众,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等方面的保障。全球化带来了多元化,追求文化发展的特色化,创造新的地域性,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规划要注重城市文化内涵与历史文脉的发掘和城市传统风貌和特色的保护与发扬,同时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与城市品牌。

8 、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体现开放的规划

和谐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开放的规划,在规划内容上要坚持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方法和经验;在规划编制上要以依靠本地技术力量与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借用“外脑”相结合,吸纳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在规划标准上,要向既要坚持国标又对接 WTO 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更加突出地域性特点转变。通过与国际运行规则接轨,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9 、加大公众参与,体现公共政策的规划

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有关公共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城市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城市规划的重点要从注重确定城市性质、功能、规模、定位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把城市规划工作从对具体建设项目的微观管理向着眼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宏观管理转变,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和谐社会,呼唤 “ 阳光规划 ” 、科学决策,要建立和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应该进一步扩大公开、增加透明度,要尊重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管理权。应进一步扩大规划公示的范围,强化公众参与程序,落实听政制度,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尽量减少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保护公众权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

10 、坚持依法行政,体现法制的规划

依据法定规划,依法行政,按程序有步骤地推进规划的实施。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严格规范规划的程序和具体行政行为,加强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依法管理。在规划管理手段上,解决应对入世存在的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从现行的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依法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机结合,逐步实现规划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在规划管理过程中,不能用人治替代法制,不能以主观意志和感情好恶替代规划原则,不能违反法定程序进行方案审定,更不能进行暗箱操作。

二、构筑完整的城乡规划调控体系,为建设和谐哈尔滨服务

城市规划既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建设目标和意志的体现,又是综合各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创造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宜人环境,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城市规划工作肩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25 次集体学习会上关于“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更新观念、改革机制、完善法规、强化措施,建立一整套从中央到省到各城市以及各乡镇的完整的城乡规划调控体系,切实通过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环节,解决好影响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重大问题。

城乡规划调控制体系

层次

宏观

中观

微观

行政层级

国家、省

城市

城市社区

村庄集镇

相关法律

城市规划法

地方性规划法规

规范性文件

规划工具

 

城市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村镇规划

空间尺度

跨区域、城市间

城市 -- 区域

城市内部

村庄集镇

要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指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进一步突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内容,强化产业政策引导、资源许可利用和区域空间布局的规划要求,提高对城市空间集约化发展和对建设的综合调控能力;城市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落实到空间载体上;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质量,突出规划强制性内容,引导开发建设和投资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对照国际惯例,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把握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工作规律,不断增强规划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规划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美学含量、绿色含量、法律含量和市场经济含量,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水平。

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正在形成,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为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改造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等政策,使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哈尔滨获得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因此,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从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和国家战略上来认识哈尔滨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挖掘寒地城市的自然文化价值,寻找世界特有、全国之最的城市品牌,增强哈尔滨城市综合竞争力,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把哈尔滨建设成为适于创业发展的充满经济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具有寒地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战略要通过空间布局加以落实,要有载体来承接。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工作要从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产业载体空间优化角度,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上有序引导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托,按照“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空间战略,统筹全局,开发新区、拓展空间,更新老城、提升功能,整合“两岸”、辐射郊县。重点构筑五大载体系统:

1 、构筑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经贸载体系统

建设全国最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机械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医药工业基地、对俄经贸合作基地等经济载体系统;形成平房地区以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市区东部为传统工业、化工及由中心区迁出的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迎宾路开发区以高科技产业、无污染企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松北新区以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基地。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更新改造,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2 、建设支撑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完善“两轴四环十射”城市道路系统格局,建设 1 条环线和 3 条主线的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一个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磨盘山供水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等。做好迎接“ 2009 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3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地系统

按照有机疏散的原则整合城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空间格局。构筑以松花江为主轴的主要生态廊道,形成“一江、两河、三沟、四湖”生态格局,构筑 “ 组团布局、绿色环抱、点面结合、绿地楔入、廊道相连 ” 的城市绿地系统,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4 、构建有寒地特色的生态社区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良好,建设适于人居的生存环境,居住用地将以群力、松北等新区开发为主,老城更新改造为辅。新区注重建设绿色生态社区,老城改造注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居民将拥有宽敞、明亮、舒适、优美的住房和社区。考虑哈尔滨寒地城市的特点,注重朝向、采光、风向和保暖;继承历史建筑原有的黄、淡黄、乳白的城市色彩,使城市居民能充分享受独特、丰富、高水准、人性化的生活。

5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 资源

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继承和发扬特有的中西合璧东西方交融的城市建筑特色,把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三批” 245 栋保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南岗中东铁路住宅保护街坊、道外传统商市中华巴洛克风貌区、 “ 731 遗址 ” 等进行保护性改造。同时,要将传统工业区和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开发传统工业文化旅游。

参 考 文 献

[1] 认真研究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汪光焘, 2004 年 9 月 21 日 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2] 《 21 世纪哈尔滨城市规划对策研究》,俞滨洋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2002 年;

[3] 《哈尔滨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探索》, 俞滨洋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2003 年;

[4] 《城市规划在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的对策》, 俞滨洋,《城市规划》 2004 年;

上一篇文章:[论文] 谈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两个问题
下一篇文章:[论文] 浅谈城市广场建设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30]
· [随笔]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3028]
· [知识] 建筑动画知识大全[3670]
· [流程] 建筑动画的制作流程…[2983]
· [论文] 世界上最奇怪的桥[3524]
 
· [教程]Smart3D系列教程[2330]
· [论文] 流动城市:超低成本…[2965]
· [浅谈] 浅谈住宅小区规划中…[2686]
· [教程] 3D教程-建筑漫游设…[3345]
· [访谈] 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2517]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